中
台 山 月 刊 272 期 |
|
本期主題:反省自心向光明 |
|
觀心返照 得佛受用文/普糧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機 《六祖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如何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唯有透過「反省」向內看,從起心動念開始,檢視自己的心念、言語、行為,是否契合佛法內涵?如果有違背佛法的地方,就要趕緊懺悔、改過並調整,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遇到任何境界,警惕自己身要柔軟、語不惡口、意起善念,以符合佛陀慈悲的教法,更要發起廣大慈悲心,視一切眾生如己子。 猶記初初接觸佛法時,小女兒處於叛逆期,一開始自己仍秉持著「我是一家之主」的思惟管教小孩,因此全家經常處於緊繃的氛圍中,親子關係降到冰點。在禪修班薰習一段時間後,透過持誦、研讀《金剛經》,學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理,破除對「我」的執著。也從中自我反省,如果一直用指責、教訓的管教方式,只會讓小女兒生起惡念,因而提醒自己一定要控制情緒,以慈悲柔順、忍辱平和的心對待,令她心生歡喜。就這樣不斷地藉境練心,最後親子關係有所改善,成為自己應用佛法最深刻的收穫。 在精舍當義工時,與大眾相處經常遭遇到種種逆境,透過反省檢討、冷靜面對,便能成為修行的逆增上緣。境界的到來,正是考驗自己能否放下「我執」的最佳機會,若不及時反觀自照,便容易起煩惱而退轉,也代表著自己修行的工夫不夠,離定慧等持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於是我在日用中更加精勤練習「觸物起照」,時時覺察、覺照,從陌生到熟悉,若能練習到覺性自然而然現前,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哪裡還會有無明煩惱呢? 每天藉由禮佛、誦經等定課,感念三寶的恩德,也把握因緣將所學到的佛法,運用在與他人的相處中。例如,當自己的關心無法得到善意的回應時,學習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生起慈悲心,身心自然變得柔軟許多。又如,自己的好意被朋友或家人誤解,就會思惟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盡相同,不應該用自認為對的方法去指導別人,否則會適得其反、兩敗俱傷。 從親身實踐佛法中,體證反省檢討及換位思考的觀照,能夠產生慈悲和力量,令人際關係改善、家庭和諧圓滿。也學習到唯有信受佛法,並落實觀心返照,才能轉化各種習氣和煩惱,讓修行學佛的道路更加順暢、更為寬廣,真正得佛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