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1 期 |
|
本期主题:广学多闻 智慧人生 |
|
广学多闻菩萨行──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编辑部整理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菩萨发愿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要广学多闻,具足智慧,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佛法中也提到,尘沙惑障碍了化导众生的智慧,所以要度化众生,圆满菩萨的果德,就必须广学多闻,学习无量法门,破除尘沙惑。 五明处学 自利利他 所谓「菩萨向五明处学」,要成就菩萨道行就要向「五明」处学,亦即修菩萨行要朝五个地方去学习。「明」就是智慧、就是道路,我们要有智慧,就要朝向这些道路迈进,才会一步一脚印,步步都是光明。 五明中第一个是「内明」,「内」,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就是光明、智慧。这念心清楚明白,做什么事情都不含糊,明辨是非、善恶、正邪,明白自己的本分,明白自己的心性,处处都能够作主,就是内明。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无明、烦恼,烦恼障蔽自心,便无法明心见性。所以从初初开始学习佛法,知道「佛者,觉也」这个道理后,时时刻刻都要检讨反省,觉察、觉照、觉悟,化除心中的烦恼;从现在开始,直至未来,都要如此用功,最终就能成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 内明的工夫可以先从事上来落实,以道德、伦理、戒行来规范自己,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检讨心当中有没有贪瞋痴三毒?如果有,就要立即惭愧、忏悔、改过。这念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杂念,意业就清净;口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过失,口业就清净;身体不做杀盗淫之事,身业就清净。进一步要起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心,「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时时刻刻自利利他,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内明」,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属于出世法;「外明」,属于世间法,包括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医方明」,是指要通达医学。「工巧明」,要通达一切的技术,乃至于我们现在的科技。「声明」,通达一切的语言。「因明」,就是逻辑学。这些都是利他的方便。菩萨普度众生要有丰富的资粮,资粮就是我们弘扬佛法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是出世法,也不离世间法,这是一体两面的事。以声明为例,语言是沟通观念的桥梁,也是传播佛法的工具,佛法的真理虽然很好,如果语言有隔阂,对方听不懂,就发挥不了普度众生的作用。现在是「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时空的距离一直缩小,学习多国的语言,佛法的弘化就能有更大的发展。法法平等,这些外明虽然是工具,用得好,也可以充实自己、净化身心,世间法融通了,对于佛法就更能掌握表达。 从闻思修 增长智慧 儒家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把放失、迷失的心找回来。行菩萨道,要遍学一切法门,要「广学多闻」,什么都要学。以薰修佛法而言,佛法的道理很多,所以要多闻,从闻、思、修,入戒、定、慧。《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经闻法以后,能闻这个心也要放下,时时反闻自性。 闻了以后还要思;思就是透过第六意识,回忆这个道理,把心安住在这个道理上,就能心开意解,得到很多的利益。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例如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在听,听了以后,假使不透过思惟,所听闻的道理就不能生根,过一段时间就忘记,这个道理就不能产生作用。所以无论是看经、听法,听过之后,闭目摄心想一想这个道理,思惟一次、二次……忽然一下因缘成熟,能想这个心和所想的道理一刹那相应了,就是修。 一般人的根机,从听闻到实践,需要把时间拉长,经过渐次修习方能成就,例如听闻五戒之理,发愿要受五戒,进一步在生活中落实五戒,持戒清净,这就是修。上根利智的人,在思惟的当下就与清净心相应,一刹那就得到解脱、一刹那就开悟,豁然贯通,就是修。透过闻、思、修,增长我们的智慧,这就是入道的根本。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研究佛法,今天增加一点,明天增加一点,日积月累,智慧天天增长,是个加号。假使不从这个观点来看,就会认为学习实在是很苦的事情,就不想增长智慧。可是我们修行不只是为了自己,还要有大慈悲心,度化众生,所以要广学多闻,悲智双运。我们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怎么代替呢?现在所学的就是为众生在学,就是代众生受苦。把这些问题想通,就会拚命学习,智慧也会不断增长。 这念心有了智慧,就像是有了眼睛,能看清前面的道路,就不会走错路、走远路。修道也是如此,菩萨以智慧为业;我们修习菩萨道,要利益众生,就要博学多闻,听闻道理后,经常检讨反省,除去烦恼,使心清净,进而悟到菩提心,成就道业,人生就能步向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