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0 期 |
|
學習天地 |
文/普得精舍護法會顧問、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陳學志(法永)
「自學」包含最自由的「無校自學(unschooling)」、折衷式的「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以及結合現有學校教育之「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無校自學」是指不嚴格遵守現行課程、進度及評量標準,而以一種較無結構、自然、自由的方式學習。其次,「在家自學」則仍依循現行的課程、進度及評量標準,只是將學習場域由學校改變至家庭。而「自主學習」則是在現有的課程架構下,讓學生擁有部分選擇及主導權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由於「無校自學」以及「在家自學」牽涉到實驗教育的精神及作法,故本文僅將重心置於「自主學習」。首先將說明為何需要推動「自主學習」?接著說明「自主學習」的精神及作法,以及介紹如何智慧地使用線上資源自主學習。最後提供常見的自主學習線上資源,期待讀者能更了解自主學習的宗旨,並能善用線上資源有效地學習成長。 自主學習的必要性與價值 民國108年度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將「核心素養」作為各領域課程發展主軸,培育學生同時具備知識、技能及態度的素養。108課綱著重「自發、互動、共好」三大理念,藉此達成適性揚才、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目標。其中「自發」意指培養孩子自主行動,擁有學習與創造的熱情;「互動」意指學習跟他人溝通合作,創造更多可能。「共好」意指關心周遭社會環境並樂於參與促使社會進步。而「自主學習」就是培養學生「自發」精神最有效策略之一。因為「自主學習」將學生傳統被動式吸收知識的習慣,轉化為主動式追求知識的學習模式,進而奠立終身學習的基礎。 在傳統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場域都已大致被決定,學生只能依循此一模式學習。在這個情況下,學生不知為何而學?為誰而學?比較難以培養出內在的動機。例如:多年前某知名人物曾提及:「用世人的角度觀之,我已功成名就,子孝妻賢,擁有令人欣羡的一切,但我並不快樂。為何我會不快樂?因為這一輩子都照別人的規畫走,都沒做過自己想做的事。」父母或老師犧牲奉獻的「愛」,如果沒有給子女、學生選擇的機會,可能也會變成培養自我效能及內在動機的障「礙」。 依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如果學習能滿足學生的自主感、勝任感與連繫感,將會引發強烈的內在動機。自主感是指學生感覺他們的學習是自發性,出自於自己的選擇;勝任感是指學生在與社會環境持續的互動中,能展現個體的能力;連繫感是指學生感覺自己與別人有效地形成人際連結。因此一個好的自主學習設計,應該要能讓學生自由選擇有興趣及符合專長的內容及主題,讓學生能在其中展現出他的優勢並建立有效的人際連結,進而提升其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這個動機不會因為外在的酬賞而消失,持之以恆會成為一個人終身成長的強大動力。 提倡自主學習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當今已進入「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世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未來的文盲不是那些不會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在VUCA世代中,知識與技能很容易過時而被取代,而未來出現的工作,可能需要具備超越目前學科的能力。例如:未來極有可能出現3D列印食物的廚師、寵物管家、節能減碳專員或無人機交通分析師。這些都不是當前教育所能教給學生的職業,故學生不能只會老師或課本所教的知識,更需要具備「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 how to learn)的能力,主動去學習老師沒有教的知識,甚至創造出尚未出現的新知識。 最後,「自主學習」能讓每個學生擁有展現其優勢才能的機會,重拾自信及學習的熱忱。心理學家史登博格(Sternberg)曾提出三種成功必須具備的智能,分別是涉及理解、分析、比較、評鑑的「分析智能」;包含想像、假設、發現與創造的「創造智能」;涵蓋判斷、決策、應用知識的「實用智能」。然而,傳統的學科或評量,大多側重於學生的分析智能,以至於只有分析智能較強的學生能夠得到高分,而埋沒了具備「創造智能」以及「實用智能」的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跳脫學科的框架,且不再以單一把尺去衡量所有的學生,讓學生有機會學習一些他們覺得有趣、以及他們擅長的內容,同時也提供一個舞台來展現以往學科無法突顯的才華,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信以及學習的內在動機。 自主學習的精神及作法 「自主學習」意指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相信學生具有天生好奇心及探索學習的能力,而將學習的部分主導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興趣或專長選擇學習的部分主題,並讓學生為學習負起責任,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動機,進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此外,自主學習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在考試中得高分,而是要學習與世界及社會情境相連結,實際解決個人或社會面對的切身問題。這意謂著要將高高在上的學科知識,轉化成能跟生活情境連結、系統性的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能打破教室的限制,不以教室為全世界,而是以全世界為教室,去體驗學習的意義與樂趣。其實學生並不是不想學習,也不是害怕學習,只是他們渴望學習一些他們感興趣、他們擅長的,以及他們認為有意義及價值的主題內容。 自主學習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也不是強調一定要有完美的成果,重視的是學生在學習中如何解決問題及面對挫折,藉由記錄學生如何克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他人協調、自主管理時間的規畫等,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及主動積極的態度。這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挫折復原力,讓學生不再害怕失敗。 如何智慧地使用線上資源自主學習 雖然自主學習不一定要透過網路或線上的方式進行,然而現今線上數位資源無疑已成為自主學習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首先,線上資源提供精彩豐富的學習內容,網路集結各領域最傑出的師資傳遞上山下海、五花八門的各類知識、技能及素養,讓學生不出門就能向全球的精英學習。此外,藉助前瞻的數位科技,還可以實現傳統教學所無法達成的適性化或差異化教學的目的。 尤其,當新冠疫情迫使世界的教育進入「遠距時代」,且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將使得此一學習型態成為一種「新常態」(new normal)時,熟悉新的軟體、數位平台或智慧裝置,以及使用數位工具尋找訊息與資源的學習及溝通能力,將成為未來學習的基本能力。 現今線上教學與數位資源在教育領域已被廣泛地應用,其最大的特點及優勢在於能讓學習者經歷所謂的「無縫學習」,使得個人在學習的歷程中,不會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中斷,藉由使用智慧裝置(例如:手機、平板電腦)及無線網路的結合,使得學習者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同樣的主題進行學習,達到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境界。 然而數位學習的成效關鍵仍取決於學習活動的設計,因此建議教師透過教學計畫將數位學習作為正式課程的一部分,透過線上與線下的虛實整合,讓學生無論是在學校環境或是非正式教學的場合中,都能繼續維持其應有的學習方法、態度及規畫,以便確實達到無縫學習,甚至促使學生主動利用數位資源擴展學習項目。 自主學習平台或資源介紹 線上的自主學習資源或平台大致可分為四類,分別是線上課程、線上學習平台、線上圖書資料庫,以及其他資源。茲分述如下: 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是由大學或公私立機構規劃製作的系統教學內容,這些線上課程可以分為「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以及「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前者通常是大學教授授課的實況錄影,並不會提供相關的教材或評量,如果選擇以此作為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生仍需自行規劃學習後的成果展現方式(諸如:撰寫心得、小論文、實驗探究或衍生應用等)。後者則有完整的課程元素,學生要先選課,在取得同意後再依進度修課。磨課師除了上課錄影外,還有教材、討論、作業及測驗,如果按照進度完成所有要求,還可以獲得修課證書,將可以成為自主學習的有利成果。讀者可在google輸入「世界各國MOOCs磨課師課程」、「ewant育網開放教育平台」,即可查詢到全球及臺灣的磨課師網址,此外也可輸入「大學名MOOCs」(例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MOOCs」)或可以「大學名OCW」找到各大學的相關線上課程。 除了大學端的線上課程外,很多機構也提供線上的課程,例如:「臺北酷課雲」即是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開發的線上自學系統。雖然是台北巿政府開發,但外縣市師生亦能透過教育部教育雲端帳號登入使用。酷課雲共集結約四百多位各學科教師錄製包含國小、國中及高中共24學科的重要知識概念影片。每支影片約為5到15分鐘,學生可以視自身需求決定觀看的速度與反覆次數。此外,使用者所產生的數位活動歷程將累積至雲端資料庫中,形成學習歷程檔案。(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