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70 期 |
|
本期主题:知苦进道得解脱 |
|
善修四谛 道业成办──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编辑部整理 修行学佛,首先要了解人生就是苦,假使对苦的道理不了解,没有深切地认识、体悟,修行便用不上工夫,乃至因为迷惑而造作种种苦因,随业流转。佛法中有四圣谛「苦、集、灭、道」,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要先知道什么是苦,断除造成苦的因;欣慕涅槃的常乐我净,进而透过修道,断除烦恼趣向涅槃,这是人生最高的真理。 知苦断集 因上努力 什么是苦?苦的本质是逼迫性。人生可以分为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乃至种种顺逆境界使身心得不到安定,这都是苦。 例如一个没有钱的人,贫穷下贱,穿不好、吃不好、住不好,没有社会地位,被别人看不起,生活中还有种种压力。本来已经很苦了,为了生存必须去做工,拚命想赚钱,起了贪心,贪心也是苦;又因老板不好而受气,受到种种的折磨,起了瞋心,瞋心也是苦。苦上加苦,这样一来,人生就愈走愈黑暗。 苦谛是一种真理,上至总统,下至贩夫走卒,谁也没有办法逃离;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人生就是八苦交煎。明白此理就要「知苦」,检讨反省自己现在有没有这八苦?进一步推究,苦从什么地方来? 这些苦不是父母、阎王或菩萨给的,而是从「集」产生出来的。「集」有招集的意思,集合过去的苦因,而有今生要受的苦果。这些苦因都是从我们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种种烦恼而来。心当中起心动念,起了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的心,就是在造恶因;如果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觉察、觉照,便会由心念而发之于口、动之于身,就造了意业、口业、身业;这些业因,又感未来的果报,如此轮回不已。 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这就是说明因缘果报的关系。「有此则有彼」,「此」,有这么一个因;「彼」,一定有这么一个果报。「无此则无彼」,没有因,绝对没有果。「此生则彼生」,只要念头一动,就感未来的果报。「此灭则彼灭」,如果一动念马上觉察、觉照,归于无念,就不会感未来的果报。所以要离开苦的果报,就要从这念因心上来努力。 能所一如 圆成道果 我们明白了,知道今生的苦果是从集而来,集就是因;要想灭除这种苦果,不是东奔西逃,因为无论往哪里逃都逃不了的,而是要在当下这念心来观照、来转,用「观智」来回光返照,破除自己的烦恼,这样就是修道。「观智」就是觉悟的这一念智慧心,例如遇到很好的境界,当下这念心作不了主,起了贪爱,马上觉察:「我现在又在打妄想了」,就把贪爱的这念心收回来。更进一步,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贪爱的心一起,马上把这个境界照住、照破;如果会参话头,知道自己起了贪爱的心,在起心动念那个地方照它一下:「谁?」「是谁在起贪爱?」马上把这念心收回来,不被境界所转,这样就称为观照。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观智要时时刻刻现前,能观的智慧心现前,就作得了主,不被境界所惑而造业受苦。有了观智就有始觉,观智没有了,觉悟的这念心也就没有了。能观这念心,时时刻刻,动静闲忙,都要能作得了主,不论顺境、逆境、中庸境都是如此,这就是道谛。 依能观之智,就能证所观之理。看到任何境界都知道是虚妄的,只有不去不来、不生不灭这念心,这念真空之理、真如佛性之理,才是真实的。能观这念心与真空相应、实相相应,达到能所一如,证到寂灭的境界,就能勘破生死,这就是灭谛。 佛法是以四谛为根本,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四谛,到最后在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还是讲四谛,就证明四谛是很重要。这个法门通大乘、小乘,大乘也修、小乘也修,这是一个根本、基础,它的道理是很真实的。希望每一个人对于四谛要切实地契悟、了解,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此用功修行,不用等到来世,这一生道业就能成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