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8 期 |
|
本期主題:照破煩惱 常住安樂 |
|
不畏煩惱文/普濟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樺 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離不開世間法,面對境界時不起煩惱,保持覺性存在,煩惱即菩提,清淨心現前,煩惱自然就消失了。 幾十年間於職場上的工作型態,大都在評估客戶的各項特質,造就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做事嚴謹的態度。然而,高度敏感的觀察力,迫使自己面對每件事,都依著慣性的思考模式,從現象中去探討本質,過程中經常產生負面情緒,又藉由成功與別人的掌聲,強化自己的信念,在不知不覺中掉入執著的陷阱而不自知。所幸今生得遇佛法,進入了中台世界,認識心地法門,並透過禪修班有次第的學習,才明白放下後的自在與可貴。 疫情期間,配合防疫措施在家中工作,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家人與自己,更拉近彼此的距離。由於家中的公共活動空間不大,家人們對於空間與時間的分配、疫情的認知、吃東西的口味、用餐的分流、垃圾的分類、乾淨的定義等等,都有不同的看法。一天近十二小時要與父親、兄長一起生活,對自己而言,實是一項修行的考驗。 一開始我告訴自己:修行貴在實踐,要定慧等持,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然而,一週後發現,當一連串的境界來臨時,實在無法降伏自心,更擔憂接下來的日子,恐將於煩惱火宅中度過……因此決定放下原本固有的堅持,從境界中觀照心念,讓妄心止息。 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我仍感謝這些煩惱帶給我修行的機會。起煩惱時,學習將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懷著一顆利他的心,在順逆境界中,漸漸能替家人著想,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也隨之減少,兩個月過去了,我與家人彼此間已培養出很好的生活默契。原來,煩惱的出現正是修行的助緣,從中練習反觀自照,便能成為修行的利器。 六祖惠能大師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修行的目的在於認識本心,隨著這念心性而修,就能轉煩惱成菩提,而心境互為相依,煩惱其實是自心分別所產生的,自尋煩惱實在於道無益,唯有在因地上努力實踐佛法,以智慧力調御自心、平息煩惱,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保持覺察、覺照、能作主的心,方能邁向光明圓滿的自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