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8 期 |
|
本期主题:照破烦恼 常住安乐 |
|
如意人生 从觉开始文/星化法师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每日的生活中,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小事,到家庭、事业,乃至于生命、生存等大事,总是有许多的不如意,甚至衍生出诸多烦恼。究竟这些不如意的境界与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若人心净 则佛土净 过去,舍利弗尊者闻佛说法:「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尊者心中感到疑惑:「那为什么佛所在的娑婆世界,处处是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充满种种秽恶呢?」佛知道尊者的心念,于是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严饰,皆如功德宝庄严净土。佛告诉尊者:「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这个公案让我明了,我们眼前的境界,其实是自心的投影。若能在遇到境界时,回光返照,以觉察、觉照来化除烦恼,那么不管身在何处,处处都是净土。 《华严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凡夫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都是由于六根接触六尘时,随着贪瞋痴等妄想,造作种种恶业。一念不觉,即是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唐朝时,代宗曾指着宦官鱼朝恩对南阳慧忠国师说:「朝恩也解佛法,可与师论道。」鱼朝恩便问国师:「什么是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国师回答:「佛法要衰败了,竟然奴才也自称懂得佛法。」鱼朝恩听了勃然大怒,这时国师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当六根接触六尘时,心被六尘境界所转,例如,眼睛看到庄严的景色而心生贪爱,耳朵听到刺耳的批评而心生愤怒,皆由一念不觉起无明,而产生爱憎取舍,这就是烦恼的开始。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是这念心攀缘,才让外境有影响我们的力量。「觉察」,就是要在这念心一动,起了贪着、排斥时,马上发现自己的烦恼,进而收摄自心,回复本有的安详与宁静。 觉察觉照 随处自在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刚开始修行时,由于不易觉察到自己的烦恼,于是先以观察情绪与感受作为入手处。因为喜怒哀乐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烦恼与执着,若能尝试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当情绪出现时,思惟自己为什么欢喜?为什么愤怒?抽丝剥茧,就能发现执着之所在。觉察到烦恼后,进而将烦恼照破,就能逐渐摆脱为情绪所役而烦烦恼恼、无法作主的困境,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不落两边的清净心。 觉察到烦恼后,进一步要如何「觉照」,把烦恼照住、照破?这时要放下是非对错,思惟佛法的道理,才能转化烦恼。例如,当觉察到自己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肯定,而感到沮丧、烦恼时,可以先把感受及想法放下,思惟为什么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肯定?自己在因上努力,未来一定会有相应的果报,又何必沮丧?进一步思惟缘起性空之理:眼前境界是众缘和合,只是暂时的假有,虚妄不实,若当真了,就被境界限制住了。因缘随时在变,自己的努力,能创造无限可能,只要不被境界所迷惑,不起烦恼,安住在喜怒哀乐未发的这一念心上,就能转化烦恼、转化境界。 古德云:「热不可除,而热恼可除,秋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穷愁可遣,春生安乐窝中。」痛苦与烦恼不是来自事物的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它的看法。世间没有绝对的顺境和逆境,当这念心贪着顺境,顺境也会变为逆境;当这念心在逆境中能安住,不起烦恼,逆境也会逐渐转为顺境。这念心不为顺逆所动,人生何处不自在?如意自在的人生,就从觉察、觉照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