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7 期 |
|
本期主題:善於安忍,處處是光明 |
|
忍為入處 成解脫道──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修行就是一個忍字,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在社會上做人做事,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能夠忍耐,本著恆心、耐心、願心去克服、突破障礙,不但學業、事業能成就,自己的道業也能成就。《金剛經》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一般人心中有很多煩惱,如果沒有降伏下來就會打妄想,心不清淨就會退失菩提心,乃至於造惡業。要降伏這念心,就要靠一個忍字。我們從初初開始學佛,一直到最後圓滿菩提、成就道果、得到解脫,當中就是一個忍字。所謂「忍字心上一把刀」,刀插在心中那樣痛苦的感受,都要能忍下來,動都不動一下,這樣就能成就忍。 善於安忍 超凡入聖 在佛法中,忍包含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伏就是降伏自己的妄想、煩惱。《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持戒,主要是持身不犯,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止息妄想;苦行,只是苦其身,而無法苦其心志。忍,則是要從當下這一念心去轉,心當中有了煩惱,事業不順利、身體有了病痛,乃至於種種不如意,首先就是要忍下來。只要這念心一動,起了貪、瞋、癡,馬上就要降伏,藉由念佛、持咒、發願、修觀行等方法,把這念心降伏下來,就是真正的用功。 第二步是信忍,對忍的道理已經能夠信受、落實。如同蘇東坡所言:「八風吹不動。」八風是指人生當中的八種境界風,在社會上待人處事遇到的種種境界,歸納起來不外乎八種: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稱」:受到稱讚。例如有人讚歎自己修菩薩行、功德無量……聽到這些話,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動心?心不動,這風就過去了;若是心動了,就成了眾生,心裡就有種種喜、怒、哀、樂,不能平衡,這念心一動,心中就產生波浪,這個波浪就是煩惱、就是生死。「譏」:受到譏笑。例如有人笑我們學佛是迷信,能不能忍得下來?「毀」:受到無中生有的造謠、中傷、毀謗。「譽」:獲得了好的名譽,有沒有產生貢高我慢?「利」: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假使賺了錢財,利益現前,同樣也是要忍,若是忍不下來,有了錢就去花天酒地、造惡業,就墮落了。「衰」:事業做失敗了,會不會悲傷、後悔、怨天尤人?「苦」:遇到逆境,身體有了病痛,或者吃了苦頭,飢寒交迫、走投無路,心中有沒有怨嘆?「樂」:遇到順境,覺得快樂,做什麼事情都得意,心能不能掌握得住?這些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境界一來,如果把持不住,心被八風所動,就會患得患失。忍得下來就是菩薩,忍不下來就是眾生,就是要練習「忍」這個工夫。信忍就是信生根了,就像菩提樹生了根一樣,什麼風都吹不動,這樣心就能慢慢定下來了。 第三步是順忍,逆來順受,甘之如飴。例如有人批評我們,就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有過則改,無則勉之,不但不懷恨,而且感謝對方的關心。事情想通了,自然就能忍下來。平時觀照得住,慢慢養成忍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如此一來,在忍當中就沒有煩惱,心中自然而然就能調伏,即使境界現前,這念心也能安然自在,這是第三步工夫。 順忍繼續再提升,就是無生法忍。所謂無生法忍,就是對於無生法,忍可不退轉,也就是安住實相。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生忍,就是忍眾生給我們的煩惱。例如有人來無理取鬧,我們去跟對方爭論,就不是忍;修菩薩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算是沒有道理也要忍得下來。法忍,是忍自然界給我們的煩惱,忍飢、忍渴,忍外面的天災地變。由事到理,無論面對人為的或自然的災禍、煩惱,知道這些境界都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不隨境轉,始終不理它,忍心不動,就成就無生法忍,入了聖人的果位。 繼續再修、再用功,諸惑斷盡連能忍之心、所忍之境也不執著,忍無忍相,最後達到寂滅忍,就能成就佛道。什麼是寂滅忍?寂是不動,滅是滅諸煩惱。心中的一切煩惱統統轉識成智,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這樣子就能成就佛道,得到解脫。所謂「成佛」,並不是未來到西方去成佛。西方在哪裡?西方也不離我們這念心,達到寂滅忍,西方馬上就現前。所以忍的涵義非常多、非常重要,平時能夠做到,無論任何境界現前都能得自在。心不動就有定力、智慧、慈悲。工夫養成了,在任何時間、空間,心當中都能不動不搖、不去不來,這樣就能真正得到解脫。 忍心不動 定慧自生 不但佛法強調忍,世間上任何事情都需要忍。歷史上有一個「唾面自乾」的故事:唐朝有一個宰相婁師德,很有學問道德,他的弟弟也是如此。當他的弟弟被派去當州牧時,來向他告辭,婁師德問他:「我現在當宰相,朝廷裡面有很多人嫉妒、毀謗,你現在又當州牧,人家更會嫉妒、毀謗,甚至加害你,你要怎麼做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弟弟回答:「請兄長放心,我就是用一個忍字,這個忍就能夠保全我的性命。」婁師德再問:「如果有人當面辱罵你,你怎麼忍呢?」弟弟回答:「我不吭聲,不理他,笑一笑就好了。」婁師德又問:「假使你不理他,對方更生氣,進一步再吐你一把口水,你怎麼辦?」弟弟說:「很簡單,人家吐我口水,把它擦乾就好了。」婁師德說:「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還是不放心。」弟弟問:「我擦掉口水,就表示不跟對方計較了,為什麼你還不放心呢?」婁師德說:「人家吐你一把口水,表示他已經氣得不得了,你把口水擦掉,等於不接受。最好不要擦掉,讓口水慢慢乾掉就好了。」 修行也是如此,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忍字。世間法能夠忍,事業就能成就;在學的學生能夠忍,學業就能成就;出世間法能夠忍,道業就能成就。 世間法能夠忍,心達到不動了,世間法就變成出世間法。忍心不動,做了以後身無掛礙、心無掛礙,心當中得到平靜、產生定力,有了定力就有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化除煩惱,得到最高的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