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本期主题:常念知足 安隐无忧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心有所求,则为欲望所牵,终日攀缘驰逐,不得自在。
安住此心,则知一切现成,自能知足感恩,无入而不自得。


淡泊中见光明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津法师


  初初学佛时,曾在禅修班下课后,获得一杯精舍为大众准备的珍珠奶茶,带回家后深怕被弟弟看见抢走它,因此将它放在书包里。在一番躲避之下,最终杯子裂开了,珍珠奶茶从书包里流了出来……从而发现一念贪求的下场,竟然是一无所得。《大智度论》云:「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一切苦的根本,来自于贪欲,若没有这些贪求,何必担心如何获得?又何必害怕会失去它?这一次「珍珠奶茶」事件,提醒了自己,要时时淡泊对名利与物质的追求。

淡泊名利 舍离五欲

  淡泊,是知足少欲,不求名利。学习佛法,就是要向佛学习,练习在日用中做自己的主人翁,淡泊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不被五欲境界所牵。如何落实知足少欲?可以在生活中做三个练习。第一,觉察、觉照。觉察到自己对于五欲中的「食」特别容易贪着,在夹菜时,不自觉地生起贪念,每多一小夹,即增长一分的贪心;知道了贪心在此处,便从这个地方开始觉照,保持警觉心,每当夹菜时,注意是否有想多夹一些的心?从贪心缘起处,练习保持作主,不生分别,无有取舍。

  源律师曾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曰:「用功。」律师问曰:「和尚如何用功?」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律师问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禅师曰:「不同。」律师又问:「何故不同?」禅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好好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以此警醒自己,在日用中觉察、觉照,心上用功。

  第二,观受是苦。进一步观察: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时,容易产生种种的感受,又因沉溺于感受而追求五欲之乐。欲望得到满足时,虽然拥有短暂的快乐,但快乐结束后,却是空虚与悲恼,因而又想再追求更多,于是在其中造业、受苦。由此体悟到快乐感受的本质是苦,从而惕励自己,不被五欲所牵。

  第三,感恩受用来自十方。出家后深刻体会到,所受用的一切都是三宝给我们的,是国家、社会给我们的,是大众给我们的。生活日用一切所需,小至一粒米,大至身上所穿的衣服,皆有众生辛勤的付出。如是思惟,便能更加珍惜福报,并提醒自己要知福、更要培福。

智者悟真 理将俗反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舜处贫困时,啃干粮、吞野菜,好像就这样安度终生。等到他做了天子,穿着锦绣的衣服,这些又像是他原本就拥有的,无论贫穷、富贵都处之泰然,一点都不改变他本来的性德。以舜的例子期勉自己,以平常心面对生活,随遇而安。

  经云:「获得诸佛正法圣慧财宝积聚受用,乃名圆满真富贵者。」这念心与佛无有差别,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若能于日用中,不被五欲所惑,而是运用这念心,展现心良善的作用,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实富贵,不随时间、空间有所改变、消失,而能受用一生。

  达磨祖师云:「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迷悟之差别,在于悟者能够不贪不求,知足少欲,从内心不断地返照,时时觉察、觉照、觉悟,不为欲望所惑,心无所牵挂,定能时时自在安乐,时时充满光明。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