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本期主題:常念知足 安隱無憂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心有所求,則為欲望所牽,終日攀緣馳逐,不得自在。
安住此心,則知一切現成,自能知足感恩,無入而不自得。


知足樂道常心安──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我們要知道觀照、覺察自己這念心。經中說「心是惡源」,因為人心貪得無厭,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一般人沒錢時,就求菩薩保庇,只要讓自己有飯吃就好了;等到有飯吃了,又求菩薩保庇,讓自己買一棟房子;買了一棟房子,並不知足,又求菩薩保庇,讓自己買車子;買了車子,還是不知足,還想在銀行裡有存款……這就是「心無厭足」,這念心始終沒有停止過,始終不會滿足。

多求多惱 知足常樂

  「唯得多求,增長罪惡」,世間人求名、求利、求嬌妻美人……所求的很多,但求了以後卻增長罪惡。例如:錢財多了以後卻沒有智慧運用,整天花天酒地;有了名就結黨結派,膨脹自己、傷害別人,這都是罪惡。有些人雖然不求名、不求利,卻喜歡買很多古董收藏,玩物喪志,也是增長罪惡。總之,心中只要有所求,無論求任何東西,都是一個障礙。古德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當中只要還有一點點東西存在,將來就要受果報。唯有自性清淨心、無為心、菩提心、真空妙有,才是最真實的。

  「菩薩不爾」,「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每個人只要覺悟了,都可以稱為菩薩。「不爾」,不如此,不會這樣。真正的菩薩絕對是知足常樂,不會多求、增長自己的罪惡。「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時時刻刻都是知足,無論什麼事情,心中都很滿足。現在有些人吃得不好,心中就起煩惱;住得不好,心中也起煩惱;有些人只喜歡住單人房,如果讓他住通鋪,心裡就不高興,這就是不知足的緣故。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樹下坐、在山裡住;過去的修行人,將繩床在樹上一綁,就睡在樹上。我們現在有房間住,還要求有種種設備……想要的東西太多了。人如果不知足,始終是煩煩惱惱;如果能知足,就沒有煩惱。

  從前有一個人,騎著一隻驢子,自己覺得很不錯、很歡喜;忽然看到有人騎著一匹馬,坐在上面很威風、很神氣,馬跑得又快,他一看,覺得自己的驢子和馬比起來相差太遠,就感到很悲哀。正在悲傷的時候,又看到後面有一個推車子的人,推得滿身大汗,自己心中又歡喜了,騎驢子總是比推車子好,自己有驢子代步,推車子的人要用兩隻腳走路、又推得滿頭大汗,這下才知足,便說:「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一般人常常不知足,心中患得患失,心有所求又達不到目的時,想多了、想久了,乃至於精神受到種種壓迫、負擔太重,身心無法承受、感到疲憊不安,就會失眠。失眠一個月、二個月……就受罪了,這時就算有十層樓、二十層樓的高樓大廈,也沒辦法享受;不要說是高樓大廈,即便只是一個榻榻米這麼大的地方,都沒辦法享受。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心有煩惱、心不自在,心當中很苦惱,再有錢也沒有用;覺得活在世界上毫無意義,心灰意冷、垂頭喪氣,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我們想想看,這樣的人生實在非常悲哀。所以,人要知足,如果不知足,心中煩惱就很多。

安貧樂道 心地用功

  我們修行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淨化自己,要知足常樂,安貧樂道。古德云:「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我們人貧不算貧,心要安貧,心當中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清涼自在,真空妙有,真如法性,能生萬法,為法中之王,實在是很富貴。

  修行要安貧樂道,所謂「道」,寂靜無為才是道;心當中要空、要淨、要定、要明、要安,沒有妄想、沒有顛倒,這就是道。假使沒有這些觀念、不在這上面來用功,修行就修不成功。

  我們明白了以後,就要在心地上用功,要把心收回來看破、放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是假的,不要把它當真;想一想,我們一口氣不來時,能帶走什麼?什麼都帶不走!只有自己這念心才是真的,這念心能夠守得住,一念不生,就能了生死,就是這麼簡單。悟了這個心,心清淨了,得到了輕安、自在,這個感受跟過去相比就很不一樣了。古德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心淨、心定,無論處在什麼境界中都很喜悅,雖是住在茅屋或木頭房子裡,也睡得很安穩,勝過七寶宮殿;雖是粗茶淡飯,吃到口裡也覺得又香又甜,確確實實是如此。

  佛法是以心為根本,我們把這些道理領悟到了,在這念心上淨化、安住,這樣修行就是最實在的。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