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4 期 |
|
本期主題:威儀具足 身心自在 |
|
從「心」出發觀自在
文/基隆佛教蓮社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武 學佛前,每每讀到或是聽到一些禪宗公案,總會覺得很崇拜,心嚮往之。祖師大德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以驗證、證明真理。這種實修實證、以身作則的風範,實令人佩服。而在教化世人的方法上,又極具智慧,用深入淺出、觀機逗教的方式演釋佛法,讓當機者心領神會、豁然開朗。在這些生動活潑的公案中,祖師們的行儀令人印象深刻,也讓自己對佛法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然而,門外漢終究難窺佛法堂奧,文字的理解也不代表對真理的正確體悟。 學佛後,從「心」出發,就不同了。記得初初到蓮社上禪修班時,學習如何降伏這念心,也要學習道場中應有的威儀。如行香時當站板聲響起,若未止步,代表心沒安住在行的當下;對禪堂的規矩起煩惱,代表自己沒保持覺性,起了分別心,又沒覺察到,進而衍生煩惱無明。發心出坡作務時,我執過多、習氣過重,不能依教奉行,也代表一種覺照上的失察。凡此種種,法師皆能循循善誘,引導學員修正、提起正念。 佛法講體、相、用,有事有理,知道心性的道理,也要在事相上練習,來改變、提升自己,進而澄清當前的這念心。在道場中,透過學習規矩、威儀及戒律等,學人便能逐步進入佛法堂奧。進一步以威儀、戒律之行持來藉境練心,達成契悟自性的目標,運用禪修班所學習的心性之理,在日用中落實修行,站得住、站得長。就像在學校上課一樣,老師將原理、公式講解證明後,學生也要做一些題目練習,反覆驗證思考,從而真正明白理解。 從另一方面來看,因為是從「心」出發,其所呈現的結果也深入人心,並且根深蒂固。試想,若只用外在的強制手段建立規矩或是威儀,或許很快便能收效,但往往是表面上的,禁不起考驗。 在佛法的薰陶下,從事、理上用功,行為舉止確實大為不同。惡口、綺語少了,同理心增強了,覺照力變靈敏了,情緒管理變強了;面對困難、挫折,也懂得如何安住身心。一樣是行住坐臥,學佛後對生命及生活的體會,有了不同角度的切入點,身心自在。有佛法內涵的人,展現出來的威儀與氣質也與眾不同,能令他人對佛法產生信心。 一路走來,印證「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佛法真好,佛法讓我們真正懂得過「心」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