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4 期 |
|
本期主题:威仪具足 身心自在 |
|
从「心」出发观自在
文/基隆佛教莲社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武 学佛前,每每读到或是听到一些禅宗公案,总会觉得很崇拜,心向往之。祖师大德把修行落实在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以验证、证明真理。这种实修实证、以身作则的风范,实令人佩服。而在教化世人的方法上,又极具智慧,用深入浅出、观机逗教的方式演释佛法,让当机者心领神会、豁然开朗。在这些生动活泼的公案中,祖师们的行仪令人印象深刻,也让自己对佛法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然而,门外汉终究难窥佛法堂奥,文字的理解也不代表对真理的正确体悟。 学佛后,从「心」出发,就不同了。记得初初到莲社上禅修班时,学习如何降伏这念心,也要学习道场中应有的威仪。如行香时当站板声响起,若未止步,代表心没安住在行的当下;对禅堂的规矩起烦恼,代表自己没保持觉性,起了分别心,又没觉察到,进而衍生烦恼无明。发心出坡作务时,我执过多、习气过重,不能依教奉行,也代表一种觉照上的失察。凡此种种,法师皆能循循善诱,引导学员修正、提起正念。 佛法讲体、相、用,有事有理,知道心性的道理,也要在事相上练习,来改变、提升自己,进而澄清当前的这念心。在道场中,透过学习规矩、威仪及戒律等,学人便能逐步进入佛法堂奥。进一步以威仪、戒律之行持来借境练心,达成契悟自性的目标,运用禅修班所学习的心性之理,在日用中落实修行,站得住、站得长。就像在学校上课一样,老师将原理、公式讲解证明后,学生也要做一些题目练习,反覆验证思考,从而真正明白理解。 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是从「心」出发,其所呈现的结果也深入人心,并且根深蒂固。试想,若只用外在的强制手段建立规矩或是威仪,或许很快便能收效,但往往是表面上的,禁不起考验。 在佛法的薰陶下,从事、理上用功,行为举止确实大为不同。恶口、绮语少了,同理心增强了,觉照力变灵敏了,情绪管理变强了;面对困难、挫折,也懂得如何安住身心。一样是行住坐卧,学佛后对生命及生活的体会,有了不同角度的切入点,身心自在。有佛法内涵的人,展现出来的威仪与气质也与众不同,能令他人对佛法产生信心。 一路走来,印证「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法真好,佛法让我们真正懂得过「心」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