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本期主題:威儀具足 身心自在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佛弟子一切時中持威儀法,由此攝心、定心,
時時刻刻觀照細行、保持正念,自然展顯威儀,
身心隨之清淨、能得自在。


涵養氣度 成就善緣

文/基隆佛教蓮社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安


  威儀,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涵養、氣度,需透過不斷地學習、改變,經過長久時間積累而成。具足威儀,遇事時能不慌不亂、有條不紊地擔當;與人相處時,溫和謙恭、不輕佻。

  儒家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法云:「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可知儒家與佛法皆重視威儀。而清代省庵大師說:「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由此可見,學習威儀需有師長教導,自己才能體解,並於日常行、住、坐、臥當中實踐。從「做中學」,進程也許很慢,也許會遇到挫折,但重點是自己是否能提起正念,時時覺察、覺照,觀照當下的心念、態度,修正偏頗的知見。以精進光明的心,不斷地學習與修正,增長定力與智慧,由內而外改變自己的言行儀態,乃至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北宋法演禪師〈山中四威儀〉詩偈描述其山居之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行」一詩云:「山中行攜籃,採蕨稱幽情,牧童唱罷胡家曲,子規枝上一聲聲。」寫其深居山中,採蕨為食,遠離塵世喧囂,心中清淨、怡然自得。法演禪師在山中幽居,卻依然注意行住坐臥不失威儀行持,展現修行生活中安然自在的心境。

  九十三年夏天,初次擔任法會照客執事,因剛進精舍學佛不久,心中忐忑,擔心自己無法完成此事。當時精舍法師教導要有直下承擔的勇氣,因此告訴自己既然要承擔,就要用心學習照客執事的規範。例如:服裝白衣黑褲、髮型不披頭散髮、說話要語調柔和、接待要穩重、不慌不亂等等。雖然剛開始時覺得這些規範太嚴格,但後來在學長帶領下,仔細觀察,邊做邊學,終於圓滿任務。從此就有了信心,有了直下承擔的勇氣,而持續發心。

  威儀,表現於外的只是一個形象,可是養成過程需要經過一番努力。如照客執事這些規範,都是法師們經過用心研擬,反覆演練、推敲、修正後所制定的,而學員需要認真去落實執行,才能成就一場殊勝的法會,與更多人結善緣、結法緣。

  生活當中,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其威儀規範可以遵循。若能長久不斷地練習,將種種規範內化,運用於生活中,表現出涵養與氣度,無論應對進退、待人處世自然受人尊重,自己也能心生歡喜,身心自在。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