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4 期 |
|
本期主题:威仪具足 身心自在 |
|
涵养气度 成就善缘
文/基隆佛教莲社高级禅修班学员 传安 威仪,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涵养、气度,需透过不断地学习、改变,经过长久时间积累而成。具足威仪,遇事时能不慌不乱、有条不紊地担当;与人相处时,温和谦恭、不轻佻。 儒家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佛法云:「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可知儒家与佛法皆重视威仪。而清代省庵大师说:「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由此可见,学习威仪需有师长教导,自己才能体解,并于日常行、住、坐、卧当中实践。从「做中学」,进程也许很慢,也许会遇到挫折,但重点是自己是否能提起正念,时时觉察、觉照,观照当下的心念、态度,修正偏颇的知见。以精进光明的心,不断地学习与修正,增长定力与智慧,由内而外改变自己的言行仪态,乃至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北宋法演禅师〈山中四威仪〉诗偈描述其山居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行」一诗云:「山中行携篮,采蕨称幽情,牧童唱罢胡家曲,子规枝上一声声。」写其深居山中,采蕨为食,远离尘世喧嚣,心中清净、怡然自得。法演禅师在山中幽居,却依然注意行住坐卧不失威仪行持,展现修行生活中安然自在的心境。 九十三年夏天,初次担任法会照客执事,因刚进精舍学佛不久,心中忐忑,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此事。当时精舍法师教导要有直下承担的勇气,因此告诉自己既然要承担,就要用心学习照客执事的规范。例如:服装白衣黑裤、发型不披头散发、说话要语调柔和、接待要稳重、不慌不乱等等。虽然刚开始时觉得这些规范太严格,但后来在学长带领下,仔细观察,边做边学,终于圆满任务。从此就有了信心,有了直下承担的勇气,而持续发心。 威仪,表现于外的只是一个形象,可是养成过程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如照客执事这些规范,都是法师们经过用心研拟,反覆演练、推敲、修正后所制定的,而学员需要认真去落实执行,才能成就一场殊胜的法会,与更多人结善缘、结法缘。 生活当中,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其威仪规范可以遵循。若能长久不断地练习,将种种规范内化,运用于生活中,表现出涵养与气度,无论应对进退、待人处世自然受人尊重,自己也能心生欢喜,身心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