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本期主题:威仪具足 身心自在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佛弟子一切时中持威仪法,由此摄心、定心,
时时刻刻观照细行、保持正念,自然展显威仪,
身心随之清净、能得自在。


住戒自在 能游十方

文/普林精舍夜间高级禅修班学员 法念


  记得几年前初入精舍上禅修班时,有一堂课的主题是「四威仪」,教授法师要学员们实地练习「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等行仪。只见学员一个个练习着行住坐卧佛门基本行仪,自己觉得甚为新奇有趣。但当下心想怎么那么多规矩?尤其听到佛法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佛弟子需持守威仪及众多规矩而心生挂碍,以致初时不敢受三皈五戒,无非是怕犯戒、怕拘束、怕麻烦。然而随着上课日久,渐渐能体会戒律规矩与威仪背后的真正用意。

戒律规矩 成就菩提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曾开示:「佛法是以戒来作为准则。众生心猿意马,心打妄想,口容易讲错话,身很随便,所以要规范身口意三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念头该起?哪些念头不该起?……戒律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超凡入圣的基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道。」透过戒律规矩适当地约束,能够改变很多坏习气,使生活有规范,帮助我们身心达到真正自在,乃至成就菩提。因此,四威仪不仅是指外在行住坐卧的行仪,更是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起正念,观照本心,都摄六根。

  初学佛时,只在上禅修课时才会提起正念,平日在家或是上班时,总还是随着自己各种无明习气而转。起初我仍有抽菸习惯,直到有一天上小学的小女儿突然跟我说:「爸爸,我从没有看过法师们在抽菸!」当下心中不由得一懔,只能回道:「爸爸没有要出家,只是在念经修行。」然而,修行、修行,不只修心也要修正行为。在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碰过菸。随着接触佛法愈久愈深入,自己决心茹素,心性渐趋稳定,生活中很多烦恼也较能化解。

  《药师经》云:「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其中「尸罗」为戒,又有「清凉、安隐、安静、寂灭」四义,起初不了解其义,心想戒律怎会跟心清凉安隐有关?后来渐渐体悟,当心能安住,时时提起正念,体现于外就是走路时安详自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戒律不再是拘束,一切回归自性,便得清凉、身心自在。

以戒为师 所去随愿

  《金刚经》中,须菩提请示佛陀:如何降伏其心?借由外在的执持戒律契入本心,亦能达到降伏其心的目的,进而安住其心,受持戒法也能如如自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从外在生活纪律规范,到内心品德教育薰陶,若小孩子能够体悟其意义,养成好的品行,知书达礼,那么他到世界各地,家长应该都不用担心;相反地,若是小孩子没有好品格,天天惹事生非,家长时时都会担心害怕自己的小孩哪天闯大祸。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人气质、气度很好,代表此人的心性、内在修养等等是在一个很好、很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带给旁人的感受,而不是透过化妆或刻意伪装而成。

  修行学佛亦是如此,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慢慢外显修行学佛的气质,自自然然就能威仪具足,令人心生尊重,也对佛法生起恭敬、欣慕之心。《楞严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是我最喜欢的座右铭,我们如果能安住清净自性戒体,就能不为过累所拘,自由自在,又能从体起用,威仪具足游于十方。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