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62 期 |
|
禪門探微 |
文╱編輯部 圖╱傳塔 鳥窠道林禪師,唐代杭州富陽(一說福州)人,為徑山國一道欽禪師之法嗣。道林禪師俗姓潘(一說翁),母親朱氏夜夢日光入口,因而懷孕,師誕生那一天異香滿室,於是取名香光。師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一說嵩陽會善寺)受具足戒。後來,前往長安西明寺,依復禮法師學習《華嚴經》、《起信論》。復禮法師出示〈真妄頌〉,予道林禪師修習禪定,道林禪師問復禮法師:「初云何觀?云何用心?」復禮法師久久無言,道林禪師於是三拜而退。師後來參謁徑山國一道欽禪師得法,棲止於秦望山之松巔,因此人稱「鳥窠禪師」、「鵲巢和尚」。 得法徑山 棲止松巔 唐代宗詔請徑山國一道欽禪師入京,道林禪師便前往參謁,得以契悟心要。於是南歸,途中經過錢塘孤山永福寺,寺中有辟支佛塔,當時正有僧俗眾等共同啟建法會。法會中,道林禪師持錫杖進入會場,振動有聲,有靈隱寺韜光法師問師曰:「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回答:「無聲誰知是會?」 道林禪師回到杭州,見西湖之北秦望山極為高聳峻峭,有長松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盤屈如蓋,於是棲止於松巔,故當時人稱之為「鳥窠禪師」。且因時常感得鵲鳥於其旁橫枝作巢,馴服親近,故又有「鵲巢和尚」之名。師穿著破舊衲衣,終年不改,近四十年未嘗下山。 當時,每一位杭州太守到任,無不傾心敬重,前來瞻仰參禮,在樹下請鳥窠禪師開示佛法要義。元和初(公元806~),太守裴常棣極為崇重鳥窠禪師之道法,三番四次請師下樹結庵、或為參禮請法者說法。裴太守又命屬下官員一同合力建寺,供師居止,並移舊寺額「招賢」於此,以為寺名。 白居易問道 浮生是夢中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白居易為杭州太守,入山參禮拜謁鳥窠禪師。白居易對鳥窠禪師說:「禪師住處甚危險。」師回答:「太守危險尤甚。」白居易說:「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白居易聽了,心悅誠服,以偈問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叩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師以偈回答:「來時無跡去無踪,去與來時事亦同,何須更問浮生事?祇此浮生是夢中。」白居易便向師作禮而退。 白居易曾親承鳥窠禪師受心戒,又時常與師對坐,並無言說。白居易的三弟見此景象,作詩云:「白頭居士對禪師,正是楞嚴三昧時。一物也無百味足,恆沙能有幾人知?」白居易問鳥窠禪師:「一日十二時中如何修行,便得與道相應?」師回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白居易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師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百歲(或說八十)老人略行不得。」白居易因此禮拜鳥窠禪師為師,作贊曰:「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曾結草菴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有一次,鳥窠禪師問白居易:「汝是白家兒不?」白居易稱名回答:「白家易。」師曰:「汝阿爺姓什麼?」白居易無言以對。白居易回到京城,入寺遊玩,見到一位僧人念經,便問:「甲子多少?」僧人回答:「八十五。」白居易又問:「念經得幾年?」僧人回答:「六十年。」白居易說:「大奇!大奇!雖然如此,出家自有本分事。作麼生是和尚本分事?」僧人無言以對。白居易因此作詩:「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鳥窠吹布毛 侍者悟玄旨 鳥窠禪師有侍者名會通,形相端嚴,幼而聰敏,七歲蔬食,十一歲受五戒。唐德宗時為六宮使(皇宮使者),二十二歲為求出家而辭官。先是於昭陽宮中春日賞花時,忽聞空中有聲言:「虛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會通禪師因而大有感悟,從此忽忽不樂。皇帝覺得奇怪,而問其緣故,會通禪師回答祈願出家。帝曰:「朕視卿若昆仲,若求富貴過人,可以順卿意,唯出家不可。」十天之後,帝見其容顏憔悴,召相者來看相,相者說:「此人當紹隆三寶。」帝於是厚賜會通禪師,命官吏資助送歸鄉里。 會通禪師回家後不久,遇韜光法師,得其指引參謁鳥窠禪師,乞求出家,鳥窠禪師回答:「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會通禪師說:「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鳥窠禪師說:「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會通禪師說:「然而理雖如此,於事何益?倘蒙攝受,則誓遵師教。」如是三次祈請,鳥窠禪師皆不應允。這時,韜光禪師便向鳥窠禪師勸說:「宮使未嘗娶,亦不畜侍女。禪師若不拯接,誰其度之?」鳥窠禪師於是為會通禪師剃度,並授具足戒。會通禪師常晝夜精進,誦大乘經,修習安般三昧。 會通禪師侍師數年卻未蒙印授。有一天,忽然向鳥窠禪師辭行。鳥窠禪師問:「汝今何往?」會通侍者回答:「會通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說:「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會通侍者問:「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一下。會通侍者豁然大悟,於是不再往他處去參方,常居師左右,世稱布毛侍者。有贊曰:「金貂職近,紫禁春濃。割棄富貴,瞥如輕鴻。求師慕道,勞苦在躬。不具智勇,豈悟真空?」 會通禪師後來住於招賢寺開堂弘法,鳥窠禪師歸寂後將近二十年,唐武宗廢招賢寺,會通禪師與眾僧禮辭靈塔而後離去,莫知其所終。 端坐歸寂 來去自在 鳥窠道林禪師於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二月十日,告訴侍者:「吾今報盡。」說完即端坐,怡然歸寂。世壽八十四,法臘六十三(一說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歸寂。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塔於北山喜鵲寺(一說石甑山下),諡號圓修。贊曰:「去險就平,世俗同律;璇室雕宮,傾危相襲。至人無心,險平如一;謂余不信,巢鵲可質。」有南嶽僧唯貞為鳥窠道林禪師作塔銘。 明代天界覺浪盛禪師禮鳥窠道林禪師塔,作贊云:「類之不齊同,混則知處所,不住凡聖,隨緣寄跡鳥窠,博得一世盛名。白侍郎到這裡始驚覺,坐鎮江山有薪火之危;通侍者十八年乃悟道,欲參諸方求佛法大意,悟個什麼呢?拈起布毛一吹,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都被無影樹頭風吹去。吹到哪裡去?」以如意指塔云:「高著眼。」 《傳法正宗記.卷第九》記載鳥窠道林禪師所出法嗣有二人,杭州招賢會通禪師,與靈岩寶觀禪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