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本期主題:和合 待人處世的智慧







佛言:「若有和合怨難得,和合之者增名聞,
和合之者得相愛,何有智者不和合?」
智者心中常保泰和,待人處世和諧無諍,
自能得眾緣之助,成就一切善法。


退步原來是向前

文/普燈精舍日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佳


  「人」字的結構,由一撇一捺組成,意味著人不可能單獨存在,少了任何一部分就會傾倒,無法安穩立足。因此,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相互支撐,而如何達到平衡則需要智慧。

  和合無諍,不論是與家人或同事之間的相處、與精舍師兄坡務的合作、乃至於所有的人際網絡、甚至不同族群之間,都要依循著溝通好的共識,形成和合相處的模式,來達成共同的目標。

  工作時,面對同事與自己理念分歧或利益衝突時,如何形成共識、互相合作,順利完成任務,是自己要突破的課題。老和尚告訴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把這個觀念帶到職場上,衝突對立的法界因此轉變。自己放開胸襟,學習與人分享、廣結善緣;在公事上練習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著想,以公正的心念檢視整個事情;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協商溝通,調整彼此的差異,適時作退讓,慢慢地消弭部門間的對立。而適時地退讓包容,表面上吃點虧,但事實上結了善緣,成為助緣,可謂有捨才有得。

  然而,自己在面對家人、同事、朋友時,雖然能退讓包容、讓大家歡喜,但獨處時,仍會心生不平、分別計較。老和尚開示:「用謙卑、忍辱、和合的心,去掉粗暴」,從中明白與人和合,同時也是修忍辱波羅蜜。面對境界帶來的痛苦煩惱,把心靜下來,放大心量包容、護念他人,以大眾的利益為優先,有容乃大。如同菩薩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退步原來是向前。

  所謂「眾生無過,聖人過多」,老和尚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檢討,而不去計較別人的過失,不評判別人的是非,自心就是一片無諍的淨土,無時無處不清涼!」藉此反省檢討自己:是否都是以「我」的立場來看事情?是否常落入「都是別人錯,我已經很好了」的錯謬思維?或是只看到自己的付出,而不見他人的努力?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是別人在包容自己的習氣與不完美。

  經過佛法的薰修,漸漸知道一切有為法皆是虛妄不實、是生滅法,是因緣和合而有,從而提醒自己要放下我執。相逢自是有緣,無論善緣、惡緣都要珍惜,面對惡緣,反省自己過往也可能無知傷了人,真心懺悔並希望能轉惡緣為善緣。對所接觸到的人事物,都善加護念,如此建立自己立身處世的智慧,則能與人和合無諍!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