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健康乐活






  
浅谈PM2.5

文/普真精舍护法会谘询委员、彰化基督教医院胸腔外科主任 黄章伦医师(传伦)



雾茫茫──是诗情画意
还是要避之唯恐不及?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云雾飘渺,自古以来常使文人雅士心有所感,成为抒发内心情感变化的媒介。然而身处现代的我们,当看见眼前雾茫茫的一片之时,除了要担心视线不良而须注意交通安全外,更必须小心可能其中的微粒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有时在山中清晨,一片白雾,当太阳出来后便烟消云散、视野清晰;但有时即便太阳高挂,仍感觉雾散不去影响视线,这时可能是霾而不是雾。其实雾和霾是不一样的,根据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说明,雾是由细微密集之小水滴组成,视觉上常为白色;霾则是由细微的尘埃、盐类粒子等微粒组成,视觉上常为黄色或橘红色。由于雾是小水滴,其相对湿度近100%,皮肤会感觉到湿润;霾的相对湿度则大多小于75%,接触皮肤不会有湿润的感觉。

  而这些悬浮在空气的微粒之中,有一部分就是这几年广为人知且对我们健康威胁甚钜的PM2.5

PM2.5

  PM2.5,中文翻译成「细悬浮微粒」。其中「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缩写,意思就是微粒;2.5是数字,指的则是微粒的直径大小。在《空气污染防制法施行细则》第2条中,粒状污染物根据其颗粒直径可分类为(1)落尘:粒径超过10微米(μm),能因重力而落下之微粒;(2)悬浮微粒:粒径在10微米(μm)以下,悬浮于空气中的粒子,可表示为PM10;(3)细悬浮微粒:粒径在2.5微米(μm)以下之粒子,表示为PM2.5

  为何我们关注的粒径是10微米和2.5微米呢?因为根据空气动力学,超过10微米大小的微粒,大多无法通过我们的最外围防护──鼻毛;2.5至10微米的微粒则可以闪过鼻腔中的鼻毛等防护线,抵达上部鼻腔黏膜或深部呼吸道。至于2.5微米以下的微粒,也就是PM2.5,则更能长驱直入,沉积于支气管、肺泡,甚至穿过肺泡到达血液之中,进而循环全身造成影响。不只如此,由于这种细悬浮微粒的直径不到人类头发的1/28,容易吸附重金属、有毒微生物以及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香烃等,且能在大气中停留很长的时间。因此PM2.5成为近年来各项研究、宣导、各国政府规范,以及民众关心健康最主要的关注对象。

  悬浮微粒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第一类为源自大自然的悬浮微粒,例如:火山灰、尘灰等,但占比很低;第二类是原生性细悬浮微粒,例如:来自火力发电厂、石化工厂、一般工厂等,其中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包括重金属、戴奥辛、多环芳香烃、及柴油车燃烧不完全的有机碳。第三类是衍生性细悬浮微粒,例如:工厂、汽机车、石化业排放之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有机碳化合物,受到日光照射后所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及有机碳等细悬浮微粒。

  PM2.5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已有许多研究加以证实,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可导致气喘、肺癌、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等,若更细小的奈米等级微粒,更可能进入脑部造成脑部损伤,包含失智等。世界卫生组织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总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亦已宣布包含PM2.5等的空气污染是一级的致癌物(代表其致癌的流行病学证据充分)。不同悬浮微粒粒径分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请参见图一。

要如何知道现在PM2.5的状况

  一般对于PM2.5及PM10的悬浮微粒,都以每立方公尺(m3)空气含有多少微克(μg)的悬浮微粒为监测单位(μg/m3),各国政府或组织订有不同但类似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2005年发布了《空气品质准则》,其中最严格的空气品质准则值,将PM2.5及PM10的年平均值订在10μg/m3以及20μg/m3。目前我国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订定的年平均标准值,PM2.5及PM10则分别是15μg/m3以及65μg/m3,并将逐期努力往WHO的标准迈进。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于各地设立不同监测站所,用以监测空气品质,包含了60个一般空气品质监测站、6个交通空气品质监测站、5个工业空气品质监测站、2个国家公园空气品质监测站、5个背景空气品质监测站,以及2个其他空气品质监测站。其中一个空气品质监测站即位于埔里。主要监测的项目包含空气中的臭氧(O3)、细悬浮微粒(PM2.5)、悬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氮(NO2)浓度等。并将其各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分别换算出不同污染物之副指标值,再以当日各副指标之最大值为该测站当日之空气品质指标值(Air Quality Index,AQI)。并依此空气品质指标值,对一般族群或敏感族群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等级(参见表一),近期的一流行用语「紫爆」,便是指状态色块为紫色,代表处在非常不健康的空气品质之中。

面对PM2.5

  我们个人又该如何应对空气中的PM2.5呢?首先,可以适时地透过上述的公告管道,了解目前的空气品质及未来几天的空气品质预报,做为出外活动的参考,有呼吸道疾病或是易敏感族群则需特别注意。真正治本的方式是减少PM2.5的产生,从根源做起,待在室内紧闭门窗并无法完全阻隔如此细小的微粒从门窗缝隙穿过。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针对空气污染有建议个人防护三招来自我防护:

第一招:善用口罩保健康
  建议外出可戴口罩,口罩应尽可能与脸部密合。由户外进入室内时,记得洗手、洗脸、清洁鼻腔。适当关闭门窗及使用空气清净机,以减少细悬浮微粒(PM2.5)之暴露。

  口罩:由于近年的新冠病毒造成新冠肺炎(COVID-19)及相关对健康的影响,国人对于口罩的认知及佩戴率大幅提高。口罩种类众多,包含棉布口罩、纸口罩、活性碳口罩、医疗用口罩、N95等等,有其各自适合的用途。举例来说,棉布口罩对细菌、病毒及PM2.5可以说没有防护力,仅能过滤较大之颗粒、灰尘,比较适合用在清洁打扫相关工作或防风砂、保暖等使用。医疗用口罩虽可有效阻隔飞沫和细菌,对于PM2.5仅有约三至五成的防护效果,且仅有中等的密合度,仍有部分PM2.5能被吸入,但目前就取得性及可同时用以防护新冠病毒来说,仍具有较高的CP值。N95虽可阻隔95%直径0.3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且密闭性佳,也是目前法定空气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的标准防护配备,但容易造成呼吸不顺或困难,不容易长期佩戴。目前针对防霾,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已有制定CNS 15980「防霾(PM2.5)口罩性能指标及试验方法」之国家标准,将其防霾效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涵盖包含过滤效能、粒状物防护效果、呼吸阻抗、耳带强度、游离甲醛含量、PH值等六大面向,适用于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空气中PM2.5等细悬浮微粒之防护。较简单的配对方式,如表一所示之紫色空气品质佩戴A级防霾口罩,红色空气品质以下则可佩戴B级防霾口罩。

  空气清净机:要让空气变干净有许多种技术,包含静电集尘、HEPA滤网、光触媒、负离子等等,不在此文介绍,只要能过滤99.7%以上0.3微米的悬浮微粒,不论材质为何皆可称作HEPA滤网,目前也是市面上空气清净机的主流。空气清净机并不是愈贵愈好,也不是仅追求更高的过滤率,要考量的层面还包含洁净空气输出率(CDAR)、使用的空间大小、环境污染程度、风量、噪音、耗材等等,应依照实际需要做选择。

第二招:待在室内保健康
  减少在户外活动时间。改变运动型态。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及路段。老人、儿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更需要留意。

第三招:自我管理好健康
  生活作息规律。多运用大众运输工具、自行车及步行。适当运动以维持身体健康状态。(编按:上述为有关PM2.5的相关建议,因应新冠肺炎疫情,请参考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之最新公告,遵循其对于自我防护、社交距离及大众运输等的建议。)

结语

  自古以来PM2.5在大自然中就有存在,然而因为人类的活动产生了各式的微粒及污染物,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产生出的问题。认识PM2.5对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风险,了解空气品质的状态并做出适当防护,平时提升自我免疫力,减少产生PM2.5,用正确的心态重视、行动,但不恐慌、盲从,或许才是在现代的我们对于PM2.5最适合的作为。

参考资料: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空气品质监测网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空气品质改善维护资讯网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