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本期主題:隨緣作主的智慧







古德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處於種種境界,這念心不染著於萬境,
以智慧觀照,心能作主、不動,
就能無喜亦無憂,真正自在。


心念的自主管理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堅法師


  二○一八年底,蘋果公司公布年度APP使用排行,其中,關於心理諮商、心靈療癒的軟體躍上榜單,顯示現代人很在乎自己的感受,也需要被關懷。

  正如《達磨二入四行觀》所說:「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我們所認為真實的「感受」,其實常是被他人、公司、家庭等外境牽動而生,所以人們常說的「跟著感覺走」,事實上是「被感覺牽著走」。《楞嚴經》云:「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很多時候我們做的許多事,自以為能夠作主,但其實是對境界起貪愛、執著,為其所惑,才去做這些事。

練習作主 克己復禮

  《雜阿含經》云:「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對於念頭,我們時常作不了主,例如:告訴自己要保持平常心,但上台時還是會緊張、害怕;當被他人責罵、惡言相向後,明知道要放下,卻始終嚥不下這口氣,他人講一次,自己卻在心裡重複十次、百次;明明下週要期末考,卻仍無法放下手機、臉書……縱然心中已有全盤計畫,卻因受到外在環境影響,作不了主,使自己的作為無法依照預期進行,自然也就不能隨心滿願。

  《心經》開宗明義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要解脫煩惱,必須了知五蘊非真,「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既知不是真實,便不要被塵境的幻相所繫縛,要能作主。如何做到能作主?儒家講:「克己復禮。」若將自身利益擺在大眾之前,凡事以自我為考量,則有失客觀,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放縱自己的貪瞋癡,導致不如意之事接踵而來。要做到「克己復禮」,具體作為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身口的作為中去調整,進而約束自己的心念。

觸物起照 轉化心念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云:「攝爾狂心,慎爾口過,運水搬柴,毋忘者箇。堂內坐禪,堂外禪坐,誰知傳衣,不離碓磨。」社會上,人與人相處有應有的禮節、道德規範,國家有法律,乃至僧團有叢林規約等,從遵守禮節、規範、規約中,磨除習氣,轉換慣有的思惟。

  開山祖師常開示:「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將心清楚對焦在當前的事情上,面對境界能夠隨遇而安,而不是隨波逐流。若覺察到心為境所轉,要趕緊觸物起照、轉念。古人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同樣的環境,心念不同,招感的法界、結果便不同。若想要「隨所住處恆安樂」,便要在生活中每個當下去返照,進而提升、淨化自己,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能管理好自己的心。

  作主的能力是練習、累積而來。《大學》講:「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落實心念的自主管理,不被人我是非與情緒想法帶著走,放下汲汲營營、患得患失的妄念,任何時候都清楚明白、不將不迎,煩惱出現時能夠覺察、覺照,進而轉化。從管理好自己的心開始,進而成辦一切事。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