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本期主题:恒顺众生 利他即自利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以平等心、大悲心,念念利他,恒顺众生,即是供养诸佛。
菩萨恒修利他行,依此庄严福慧,圆成佛道。


恒以方便利众生

文/见应法师


  宋朝可遵禅师云:「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这首诗道尽菩萨不辞劳苦、恒以众生为先的深心悲愿。而佛法中,最令人受用的法要之一,便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恒顺众生」。

浇瓜之惠结善缘

  如果能从利他的角度,以对方的立场考量,许多事或许就有不同的结果。西汉刘向所着《新序‧杂事四》提到:古时梁国与楚国为邻,百姓都种瓜,楚国人疏于浇灌,瓜又丑又小;梁国人则勤于浇灌除草,果实远远超过楚国。楚国人起恶心,趁着夜黑偷偷把梁国的瓜藤拔断。隔天,梁国人看到瓜果全都焦干枯死,向梁国县令宋就报告,希望以牙还牙。但宋就却平静地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就是灾祸的由来啊!如果是我,会要你们趁着夜晚,暗中为对方的瓜田浇水。」梁国人依照县令的方法去做。楚国人发现自己的瓜愈来愈饱满甜美,察知是梁国人暗中浇水;于是楚国县令禀报楚王,楚王听后大为惭愧:自己的百姓破坏他人瓜田,对方反而为他们浇灌瓜田!所以马上备了重礼,向梁王表示交好,并时时向人称扬此事。一场国家之争,就在宋就利他的智慧当中,转危为安,使二国交好。可见无私无我、恒思利他,即无纷扰。每件事若能念念是善念,以无我为出发点,必能福慧双修,广结善缘。

慈悲喜舍恒利他

  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恒顺众生,利他即自利」?可由三方面着手,一、平等心,二、无我心,三、耐心。以此三心作为履践的方向。

  一、平等心:要以平等心来恒顺一切众生,去除人我之间的对立与分别执着。因为吾人与众生本来没有冤亲之分,只是由于一念分别,乃至于善缘变成恶缘。所以必须心不起分别拣择,平等视众生;若因是熟人我就帮助他,不熟的人就不护念他,如此便称不上是恒顺「一切众生」了。

  二、无我心:可由三方面来落实。
  (一)放下自我优先的思考──我们常口说菩萨道,却在众生需要时不愿伸出援手,用种种借口,假托太忙或「应该有人会帮忙他」……为由搪塞,这还是出于「我执」作崇。放下自我优先,就能在利他中去除我执、成就自利。
  (二)以他人所需为考量──帮助别人时,是以慈悲真诚为出发点。故应以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来发心,才能真正契合因缘,因势利导众生。
  (三)做了以后不执着──我们常在帮助众生后希求回馈、计较得失,无法脱离「我执」、「我爱」的烦恼。因此应时时练习付出不求回报,没有「我相」存在,感召的法界才会圆融无碍,回馈也会不求自来。烦恼销融,本具的清净心才能现前;因为无我,就没有相对的纷争、对立等杂染之念。

  三、耐心:要时时思惟众生就是未来佛,供养众生就是供养未来十方诸佛。能够如此思惟,持之以恒,耐心地一次次付出,菩萨行才能一步步向前迈进。在生活中落实履践,便是在重虑缘真正确知见,也才可洗涤久远劫来厚重的我执尘垢。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平时要具足信心,以恒顺众生的愿力不断去实践,熟练到像穿衣吃饭一样自然,六根对六尘时,觉照力时时现前。这时心当中才能平等无我,也表示自己的菩萨行逐渐禁得起考验。动静中皆恒思利他,以自他不二来检视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能如此踏实,佛阶决定可成。因为「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视众生如视佛在眼前,恒顺众生必定做起来自然,不假丝毫勉强,最终能成就佛果的福慧庄严!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