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利他 菩萨行处──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我们修行要向佛、菩萨学习,就要从因上去努力,要修慈悲心。假使没有慈悲心,处处都把自己放在前面,把别人放在后面、不为别人着想,这就是众生;相反地,如果有无量的悲心,时时刻刻都把大众的利益放在前面,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就是菩萨。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就在于此。
常行利他 无我相
一般人心中都是自私的念头,执着一个「我」,认为什么都是「我」的:我的房子、我的财产、我的儿女……这就是我执。由于这个「我」的缘故,始终想要得到更多,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一百万……因此起贪瞠痴、造杀盗淫;所以这个「我」就成了一个大祸源。
有这个「我」的存在,就是一种私心,就属于众生;诸佛菩萨破除了我执、没有我相,冤亲平等。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佛、成菩萨,就要破除我执。怎样破除?一方面要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二方面要了解,人有三世因果,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要慈悲、平等。知道了这个观念,马上信受奉行,就能把我执破除。
举例来说,住在道场,如果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只想着自己要早一点成道,所以整天都在看经、打坐,道场里的事情都不管,乃至看到什么人、什么事都不顺眼……这就是我相。
要知道我们在道场做任何事,都不是为自己做,而是为常住、为众生而做。为什么要为众生而做?佛法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想成佛、成菩萨,就要先跟众生结缘。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都是未来的佛菩萨;要供养诸佛,就要先恒顺众生、跟众生结一个善缘,使众生都能发欢喜心、对佛法生起恭敬心,恒顺善法、恒顺菩提;这样来发心,就是供养诸佛。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观念马上就转过来了。儒家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同样的道理。知道这个道理,依这个道理来思惟,告诉自己平时就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智慧。
过去我们都是执着自己,处处都先为自己着想;现在我们不为自己着想,而是为众生着想、为佛法着想、为道场着想。有了好的事情,都是想到大众,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利益、希望众生都能得到解脱、希望道场都能兴隆……根本不把自己放在心上;这样就能破除我执、没有我相,达到冤亲平等。
不嫉不恚 心量广
一般人容易嫉妒他人,看到别人成功了、升官发财了,就心生嫉妒,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心想:「我跟他相比,并没有差到哪里去,甚至还超过他!只是他的运气、人缘比较好……」在道场当中,看到别人做善事、修行、用功、为常住发心,就嫉妒对方,恐怕他超过自己、跑到自己前面……不知道检讨反省自己、也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这些都是众生的我执、我相。乃至看到别人犯了过失,不但没有起慈悲心去原谅、同情对方,还嫉恶如仇;心中有这些观念,就始终是众生境界。
如果我们把这些观念转过来,看到别人事业成功、道业成就,马上欢喜赞叹,知道这些都是由于对方的努力、福德因缘而成;自己努力不够,感到很惭愧,这样就把我执破除了。相对来讲,看到别人犯了过失、造了恶业,起一个慈悲心、同情心原谅对方;心中思惟:虽然社会环境不好,但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分子,而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道德、智慧,没有办法让对方变好,所以自己也有责任。这样来思惟,时时检讨反省自己,把责任承担起来,慈悲、同情对方,不怪罪他人的过失,就能把我执破除,达到冤亲平等。
佛菩萨观众生如一子,无论是好人、坏人,亲、冤,都是平等的。若是好人,佛菩萨希望他更好,能够早一点成道、超凡入圣;若是坏人、恶人,则是想办法让他变好,就算他堕到地狱,佛菩萨还要到地狱里去救他。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因为菩萨没有一个我相存在,知道一切众生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所以不但对人要慈悲,对一切动物、一切众生都要慈悲、要戒杀放生,乃至对一草一木、一切法也都要慈悲、爱护,这样心就平等了,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明白佛法的道理,就了解,我们发心不要只为自己;不但不为自己,而且要救度一切众生。这念心要广大,不为私欲、不为自己的名利着想,处处为众生着想、为佛法着想,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有了这样的发心,心量就广大,这就是菩萨心,这念心就与十方诸佛菩萨的心相应;这个心处处都是善法,没有嫉妒、悭贪,没有恶念、杂念,心中就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