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部 图╱传塔
唐代荆州玉泉寺神秀禅师,汴州尉氏(河南开封之南)人,俗姓李,讳神秀,五祖弘忍大师旁出之嗣。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巍巍威德,少年时期即已遍览经史,博学多闻。既而发出家之志,剃染受法,寻师访道,后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参谒五祖弘忍大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于是在五祖座下,勤劳奉事执杂役,砍柴汲水,不辞苦行,以求道法。五祖深器重之,曾曰:「吾度化人颇多。了悟义理、圆融明白,无超过汝者。」又曰:「我与神秀论《楞伽经》,论说玄理通快,必多利益。」「东山之法,尽在秀矣。」令其为教授师,居于五祖门中第一位,故有神秀上座之名。
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十月,五祖示寂,师迁住江陵当阳山传法,众皆钦服其德风,师之声名大扬。
两京法主 三帝国师
自高宗乃至玄宗朝时,神秀禅师大扬渐教,则天武后闻其声名,于大足元年(公元701),召入东都洛阳,师当时已九十余岁,趺坐肩舆(轿子)入殿。帝于皇宫内道场供养,朝夕问道,特加敬重。师随帝驾往来于长安、洛阳二京教授佛法,为帝之师。则天武后敕命于当阳山建度门寺,以表旌其德。当时王公已下及京城士人百姓,闻风争相前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
中宗即位,益加礼重,中书令张说执弟子之礼。师曾经开示大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又曰:「此心有心不?心是何心?」又曰:「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我之道法,总会归体用两字,亦曰重玄门、亦曰转法轮、亦曰道果。」其法流兴盛于长安、洛阳两京一带,历经武后、中宗、睿宗三帝皆皈依,因此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之称。
则天武后问神秀禅师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答曰:「禀承蕲州东山法门。」问:「依何经典?」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则天武后曰:「若论修道,更无过于东山法门者。」师请归还荆州,中宗勅书不许。后又勅于尉氏先人之宅置报恩寺。
五祖一脉 南能北秀
神秀禅师与惠能大师同出于五祖座下。神秀禅师入宫后,曾上奏则天武后,请召惠能大师上京。惠能大师坚持推辞。神秀禅师又亲自作书召请。惠能大师答以:「吾形貌不扬,北土之人见此身短貌陋,或许不尊重吾所说法。又先师授记吾与岭南有缘,且不可违背其意旨。」惠能大师不越大庾领,恒居岭南,禅门乃有「南能北秀」之称。
过去,神秀禅师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座下时,一日,五祖召集所有门人,要大众用自心智慧写一偈子来看,若有领悟佛法大意者,就传与衣法、立为六祖。大众都认为神秀禅师是教授师,祖位必是他得,因此都不作偈。神秀禅师听到大众如此说,几经思惟,于是在堂前廊壁间写下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属于渐次修证的法门,依此修行用功,也能契悟菩提。五祖看到偈子后,知道是神秀禅师所写,虽未见性,但依之修行,亦可得胜果,因此教门人烧香礼敬、诵念受持。惠能大师听到神秀禅师写的偈子后,请人帮他书写自作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大师此偈属顿悟,而神秀禅师在北方所倡为渐修法门,故有「南顿北渐」之称。
唐宣宗亲近佛法,曾诏弘辩禅师入宫请法,问道:「禅宗何以有南北之名?」对曰:「禅门本无南北……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惠能大师开示弟子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神秀禅师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神秀禅师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祖师的心量广大、修为高洁,朗然可见。
示寂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二月二十八日, 师无疾宴坐, 遗嘱三字云:「屈、曲、直。(注一)」示寂于洛阳天宫寺。帝礼遇以天子仪仗葬于龙门山,葬日,帝亲送至午桥,王公与合城四众士人百姓皆送至葬所。十月十六日于旧居后冈安神起塔。世寿一百余岁。以师生于隋末,未曾提及自己生年,因此世人不知其确切岁数。师武德八年(公元625)受具于天宫寺,至神龙二年示寂于此寺,僧腊八十。敕赐号「大通禅师」,为禅门諡号最早者。法嗣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师之门庭隆盛一时,世称北宗禅之祖,然其法流仅数代即衰微。门人道璿最早至日本,故日本初期之修禅者大多属其系统。
师撰有《观心论》流传于世,并提出「五方便门」,以作为修道阶段之次第法门:一、总彰佛体,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五、自然无碍解脱道。神秀禅师圆寂后,弟子嵩山普寂、京兆义福,并为当时人所尊重。中宗特下制令普寂承袭神秀禅师统领其门下弟子,于都城弘传教法,二十余年,人皆崇仰。门弟子中书令张说为师撰作〈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云:「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 庆优昙之一现。」神秀禅师在唐代极受尊崇,由此可见一斑。
注一:屈、曲、直。《楞伽师资记》:「蛇入筒而改曲。……《智度论》云:『蛇行性曲,入筒即直。』三昧制心。亦复如是」。蛇行本曲而改直, 譬喻原出《大智度论. 卷第二十三》:「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