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善调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投法师
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紧凑的步调、繁琐的日常、庞大复杂且多元的资讯,想停下来,喘口气,却在每天踏出家门那刻,又卷入一遍遍相同、重复的循环。无形的压力,像只强而有力的手,或推或拉着我们不断向前,每天就这样淹没在喧嚣的城市与茫茫人海当中。
这样的生活,于身、于心都是令人疲乏、倦怠的沉重负担,许多人因而身心失调、焦虑难安、苦不堪言,是故如何善调身心,成了当今一门重要课题。
夜店、酒吧、卡拉OK等场所,因应现代生活而生,也成了许多人休闲娱乐、宣泄压力乃至于放松身心的管道,希望借此达到身心的平衡。然而,发泄过后,我们真的快乐吗?待曲终人散,回到家里,所面对的是一个快乐、踏实的自己,还是一颗无尽空虚与迷茫的心,等待着下一次更强烈的抒发与刺激?
《瑜伽师地论》云:「于六境界依止六根,略有五种寂静妙行,谓深于彼见过患故,名为善调。」为何贪着色、声、香、味、触、法有所过患?因为六境皆为无常、虚妄不实。例如,上等茗茶,品第一杯到第十杯,每一口的香、味都一样吗?到了第十杯,依然觉得是上等好茶吗?
「佛法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所以,我们学佛,「佛者」,觉也。「觉」,即反观自心,学习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将负面心念转为正念,知道这「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的心是虚妄的、知道在攀缘六尘的不是真「我」;当面对外境而产生喜怒哀乐时,提醒自己「喜怒哀乐不是我」,能知道自己在情绪当中的这念心才是;学习化除烦恼、如实安住在这念能觉的心。
修行学佛是一个由外而内、从粗到细,觉知自心的过程,目的在于了解、认识并学习驾驭自己的这念心。将原本深深执取于外境的心,渐渐收摄、安住在能觉的这念心上。慢慢地,会发觉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刺激、好恶,逐渐转为云淡风轻,不再因之而感到疲惫、焦虑、迷茫。是外境变了吗?不!是我们懂得看淡、看透这些得失、名利、财色,懂得在世事纷扰及混乱不安中,有个能安身立命的避风港。
若能时时刻刻返照自心,如实善调,在喧嚣尘境与茫茫人海中,我们还是可以看见灿烂的阳光、体验吹拂的微风、感受平静且安定的呼吸,因为了悟了这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不假外求,「一种平怀,泯然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