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禪師
文╱編輯部 圖╱傳賅
洞山良价禪師(807-869),唐代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俗姓俞。幼時從師誦《般若心經》,一日誦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然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為什麼經上說沒有呢?」其師一聽,知道洞山禪師資賦異稟,便對他說:「吾非汝師。」並指引他前往五洩山(今浙江諸暨縣內)禮靈默禪師披剃。
洞山禪師出家後,深感父母養育恩深,就算用世間財物供養,終難報答,且相互繫縛,反而永入輪迴。因此,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方能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洞山禪師因此寫家書一紙勸慰母親,即對後世學人多所啟發的〈辭北堂書〉,信中言:今時暫別,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更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明志,願明大法以報慈親。
遊方參學 悟道
洞山禪師於二十一歲時,前往嵩山受具足戒,隨後至各地遊方參學。
洞山禪師首謁南泉普願禪師,南泉禪師言:「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次訪溈山靈祐禪師,請教南陽慧忠國師「無情說法」公案之義;溈山禪師請洞山禪師試說公案內容,待洞山禪師說完,溈山禪師說:「我這裡亦有,只是罕遇其人。」洞山禪師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請溈山禪師指示。溈山禪師豎起拂子,問:「會麼?」洞山禪師言:「不會,請和尚說。」溈山禪師言:「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並不為洞山禪師說破,洞山禪師便問:「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山禪師便指引他前往澧陵攸縣(今湖南),參禮雲巖曇晟禪師。
洞山禪師見到雲巖禪師,依然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雲巖禪師云:「無情得聞。」洞山禪師進一步問:「和尚聞否?」雲巖禪師云:「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洞山禪師再問:「某甲為什麼不聞?」雲巖禪師也像溈山禪師一般豎起拂子問:「還聞麼?」洞山禪師回答:「不聞。」雲巖禪師便說:「我說法,汝尚不聞,何況是無情說法?」洞山禪師問:「無情說法,依據什麼典教?」雲巖禪師言:「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洞山禪師聽了,當下有所省悟,便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過水睹影 大悟前旨
此後,洞山禪師繼續留在雲巖禪師處學習,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禪門公案。
一次,洞山禪師對雲巖禪師說:「某甲猶有習氣未盡。」雲巖禪師便問:「汝最近作什麼?」洞山禪師回答:「聖諦亦不為。」雲巖禪師又問:「還感到歡喜嗎?」洞山禪師云:「歡喜不能說沒有,猶如在糞掃堆裡頭,拾得一顆明珠一樣。」
一日,洞山禪師向雲巖禪師辭行,雲巖禪師問:「準備到什麼地方去?」洞山禪師曰:「雖離和尚,但未決定到何處居止。」雲巖禪師云:「莫非是要去湖南?」洞山禪師云:「沒有。」雲巖禪師云:「難道是要歸鄉嗎?」洞山禪師云:「也不是。」雲巖禪師說:「那是早上出去,晚上就回來?」洞山禪師說:「待和尚有住處即來。」雲巖禪師云:「自此一別,難得相見。」洞山禪師云:「難得不相見。」臨行時,洞山禪師又問:「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能描繪出令師的容貌否?』這時應如何回答?」雲巖禪師並未馬上回答,過了一會兒云:「只這是。」洞山禪師聽了,沉思許久。雲巖禪師云:「价闍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
洞山禪師於此猶有疑惑,離開雲巖禪師後,直到有一天在涉水渡溪時,見到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像,方才大悟前旨,隨即作一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駐錫洞山 弘化四方
唐宣宗大中(847-860)末年,洞山禪師先於新豐山(今江西宜黃)接引學人,後盛化於豫章高安(今江西高安)東之洞山。
有一年,值雲巖禪師諱日,洞山禪師舉辦齋會,有一僧問:「和尚於雲巖禪師處得何指示?」洞山禪師言:「雖在彼中,不蒙指示。」僧又問:「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什麼?」師曰:「爭敢違背他!」僧曰:「和尚初見南泉禪師,為什麼卻與雲巖禪師設齋?」師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為我說破。」僧曰:「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洞山禪師曰:「半肯半不肯。」僧問:「為什麼不全肯?」師曰:「若全肯,即辜負先師也。」
一次,洞山禪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回答:「地獄最苦。」師云:「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隨機利物 就語接人
洞山禪師善於觀察學人根機,加以啟發,在他的教導之下,學人多能有所契悟。
雪峰義存禪師曾在洞山禪師座下作飯頭(叢林中負責粥飯者)。一日,他在洗米的時候,洞山禪師問:「你洗米時,是淘沙去米?或淘米去沙呢?」雪峰禪師回答:「沙、米一起淘去。」洞山禪師問:「這樣,大眾要吃個什麼?」雪峰禪師於是將米盆翻覆。洞山禪師見狀說:「據子因緣,合在德山。」雪峰禪師便依洞山禪師指示,前往德山宣鑒禪師座下參學,後果有所悟。
一天,洞山禪師問雲居道膺禪師:「你到哪裡去?」雲居禪師答:「踏山來。」洞山禪師又問:「哪個山堪住?」雲居禪師云:「哪個山不堪住?」洞山禪師接著說:「這麼說來,則國內山總被闍黎占卻。」雲居禪師云:「不然。」洞山禪師又問:「恁麼則子得個入路?」雲居禪師云:「無路可通。」洞山禪師問:「若無路,爭得與老僧相見?」雲居禪師回答:「若有路,即與和尚隔山去也。」洞山禪師聽了之後,就說:「此子,日後即使千人萬人都拿他沒辦法。」
曹山本寂禪師前來參禮,洞山禪師問:「闍黎名什麼?」曹山禪師對曰:「本寂。」洞山禪師曰:「向上更道。」曹山禪師云:「不道。」洞山禪師問:「為什麼不道?」曹山禪師回答:「說了,便不名本寂。」曹山禪師因此深得師之器重,成為入室弟子,之後亦弘化一方。
生死自在 慈辦愚癡齋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洞山禪師將圓寂,謂眾曰:「吾有閑名在世,誰人為吾除得?」眾皆無對。時有一沙彌出曰:「請和尚法號。」師曰:「吾閑名已謝。」
另一僧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洞山禪師言:「有。」僧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僧問:「未審和尚如何看他?」師云:「老僧看時,不見有病。」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譬人之身體),向什麼處與吾相見?」僧無對。
洞山禪師便示頌云:「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裡步。」於是命弟子為其剃髮、澡身、披袈裟,鳴鐘集眾,與大眾辭別,便儼然坐化。大眾哀慟悲泣,良久不止,洞山禪師忽然睜開雙眼,對眾人說:「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便令主事僧辦愚癡齋。大眾猶慕戀不已,乃延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眾齋畢,乃云:「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遂歸丈室,端坐而寂。世壽六十三,僧臘四十二,諡悟本禪師,塔曰慧覺,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洞山語錄》等流傳於世。
洞上玄風播天下
洞山禪師傳承六祖惠能大師、青原行思禪師、石頭希遷禪師、藥山惟儼禪師、雲巖曇晟禪師之一脈,於洞山大揚宗風,善接三根,據《傳法正宗記》記載:「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六人。」其中雲居道膺禪師、曹山本寂禪師最為著名,曹山本寂禪師更有「青出於藍」之譽,彰顯五位旨訣等,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