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禅门探微







洞山良价禅师

文╱编辑部  图╱传赅

  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807-869),唐代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俞。幼时从师诵《般若心经》,一日诵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然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我)明明有眼、耳、鼻、舌,为什么经上说没有呢?」其师一听,知道洞山禅师资赋异禀,便对他说:「吾非汝师。」并指引他前往五泄山(今浙江诸暨县内)礼灵默禅师披剃。

  洞山禅师出家后,深感父母养育恩深,就算用世间财物供养,终难报答,且相互系缚,反而永入轮回。因此,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方能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洞山禅师因此写家书一纸劝慰母亲,即对后世学人多所启发的〈辞北堂书〉,信中言:今时暂别,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更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明志,愿明大法以报慈亲。

游方参学 悟道

  洞山禅师于二十一岁时,前往嵩山受具足戒,随后至各地游方参学。

  洞山禅师首谒南泉普愿禅师,南泉禅师言:「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次访沩山灵祐禅师,请教南阳慧忠国师「无情说法」公案之义;沩山禅师请洞山禅师试说公案内容,待洞山禅师说完,沩山禅师说:「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洞山禅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请沩山禅师指示。沩山禅师竖起拂子,问:「会么?」洞山禅师言:「不会,请和尚说。」沩山禅师言:「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并不为洞山禅师说破,洞山禅师便问:「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山禅师便指引他前往澧陵攸县(今湖南),参礼云岩昙晟禅师。

  洞山禅师见到云岩禅师,依然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禅师云:「无情得闻。」洞山禅师进一步问:「和尚闻否?」云岩禅师云:「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洞山禅师再问:「某甲为什么不闻?」云岩禅师也像沩山禅师一般竖起拂子问:「还闻么?」洞山禅师回答:「不闻。」云岩禅师便说:「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是无情说法?」洞山禅师问:「无情说法,依据什么典教?」云岩禅师言:「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洞山禅师听了,当下有所省悟,便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过水睹影 大悟前旨

  此后,洞山禅师继续留在云岩禅师处学习,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禅门公案。

  一次,洞山禅师对云岩禅师说:「某甲犹有习气未尽。」云岩禅师便问:「汝最近作什么?」洞山禅师回答:「圣谛亦不为。」云岩禅师又问:「还感到欢喜吗?」洞山禅师云:「欢喜不能说没有,犹如在粪扫堆里头,拾得一颗明珠一样。」

  一日,洞山禅师向云岩禅师辞行,云岩禅师问:「准备到什么地方去?」洞山禅师曰:「虽离和尚,但未决定到何处居止。」云岩禅师云:「莫非是要去湖南?」洞山禅师云:「没有。」云岩禅师云:「难道是要归乡吗?」洞山禅师云:「也不是。」云岩禅师说:「那是早上出去,晚上就回来?」洞山禅师说:「待和尚有住处即来。」云岩禅师云:「自此一别,难得相见。」洞山禅师云:「难得不相见。」临行时,洞山禅师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能描绘出令师的容貌否?』这时应如何回答?」云岩禅师并未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儿云:「只这是。」洞山禅师听了,沉思许久。云岩禅师云:「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洞山禅师于此犹有疑惑,离开云岩禅师后,直到有一天在涉水渡溪时,见到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像,方才大悟前旨,随即作一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驻锡洞山 弘化四方

  唐宣宗大中(847-860)末年,洞山禅师先于新丰山(今江西宜黄)接引学人,后盛化于豫章高安(今江西高安)东之洞山。

  有一年,值云岩禅师讳日,洞山禅师举办斋会,有一僧问:「和尚于云岩禅师处得何指示?」洞山禅师言:「虽在彼中,不蒙指示。」僧又问:「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什么?」师曰:「争敢违背他!」僧曰:「和尚初见南泉禅师,为什么却与云岩禅师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僧曰:「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洞山禅师曰:「半肯半不肯。」僧问:「为什么不全肯?」师曰:「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

  一次,洞山禅师问僧:「世间何物最苦?」僧回答:「地狱最苦。」师云:「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随机利物 就语接人

  洞山禅师善于观察学人根机,加以启发,在他的教导之下,学人多能有所契悟。

  雪峰义存禅师曾在洞山禅师座下作饭头(丛林中负责粥饭者)。一日,他在洗米的时候,洞山禅师问:「你洗米时,是淘沙去米?或淘米去沙呢?」雪峰禅师回答:「沙、米一起淘去。」洞山禅师问:「这样,大众要吃个什么?」雪峰禅师于是将米盆翻覆。洞山禅师见状说:「据子因缘,合在德山。」雪峰禅师便依洞山禅师指示,前往德山宣鉴禅师座下参学,后果有所悟。

  一天,洞山禅师问云居道膺禅师:「你到哪里去?」云居禅师答:「踏山来。」洞山禅师又问:「哪个山堪住?」云居禅师云:「哪个山不堪住?」洞山禅师接着说:「这么说来,则国内山总被阇黎占却。」云居禅师云:「不然。」洞山禅师又问:「恁么则子得个入路?」云居禅师云:「无路可通。」洞山禅师问:「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云居禅师回答:「若有路,即与和尚隔山去也。」洞山禅师听了之后,就说:「此子,日后即使千人万人都拿他没办法。」

  曹山本寂禅师前来参礼,洞山禅师问:「阇黎名什么?」曹山禅师对曰:「本寂。」洞山禅师曰:「向上更道。」曹山禅师云:「不道。」洞山禅师问:「为什么不道?」曹山禅师回答:「说了,便不名本寂。」曹山禅师因此深得师之器重,成为入室弟子,之后亦弘化一方。

生死自在 慈办愚痴斋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洞山禅师将圆寂,谓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众皆无对。时有一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师曰:「吾闲名已谢。」

  另一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洞山禅师言:「有。」僧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分。」僧问:「未审和尚如何看他?」师云:「老僧看时,不见有病。」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譬人之身体),向什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

  洞山禅师便示颂云:「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于是命弟子为其剃发、澡身、披袈裟,鸣钟集众,与大众辞别,便俨然坐化。大众哀恸悲泣,良久不止,洞山禅师忽然睁开双眼,对众人说:「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便令主事僧办愚痴斋。大众犹慕恋不已,乃延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众斋毕,乃云:「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遂归丈室,端坐而寂。世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二,諡悟本禅师,塔曰慧觉,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等流传于世。

洞上玄风播天下

  洞山禅师传承六祖惠能大师、青原行思禅师、石头希迁禅师、药山惟俨禅师、云岩昙晟禅师之一脉,于洞山大扬宗风,善接三根,据《传法正宗记》记载:「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六人。」其中云居道膺禅师、曹山本寂禅师最为著名,曹山本寂禅师更有「青出于蓝」之誉,彰显五位旨诀等,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