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忍辱鎧,不畏前境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真法師
小時候,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較沒有耐心。每當事情不順己意,便難以抑止內心的瞋火,往往將負面情緒表露在言行上。在瞋恚的驅使下,或口出惡言、或舉止躁動,不但傷害了別人,也傷了自己;等到冷靜下來,才知道覆水難收。
《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確實,人際關係被破壞以後,有如碎瓷器,雖然可以一塊一塊地拼湊起來,但有些裂痕永遠不能修補。寒山詩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如實了知瞋心的過患,深深體悟忍辱的可貴;忍辱即良藥,為治瞋恚故,當行忍辱法。
修行學佛,不但要真實面對自己,也要勇敢地接受外境的挑戰,再加以千錘百煉,漸漸淨化內心的煩惱和習氣。這個過程絕不輕鬆,除了自信、勇氣與恆心以外,忍辱更是關鍵。佛法當中的忍,不是勉強對付,而是運用智慧看破外境,轉化心中的惡念。《羅云忍辱經》云︰「為佛弟子常當伏心,惡生即滅,勇中之上。天神帝王雖謂多力,不如忍惡,其力無上。」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要堅住正念,保持當前這念心清楚、明白、不動。如此修忍辱行,方能與清淨心相應,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
昔日,虛雲老和尚為報父母恩,發願三步一拜,由普陀山朝禮至五台山。過程中,雖然遭受風雪與飢餓、疾病與意外,種種生命危機,但老和尚未曾放棄本懷;歷時三年,跋涉千里,終究抵達五台山,報答父母深恩。老和尚言:「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虛雲老和尚的行誼,是後學修行的典範。
修行如果離開「忍」字,一旦遇到考驗,易迷於外境,退失菩提心。能行忍者,則能堅持正因,常順正道。《佛遺教經》云︰「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菩薩不昧因果,深知一切遭遇皆是過去業因所感,應當甘心甘受,絕對不起瞋恨,而招感未來苦。可見,忍辱是智慧的實踐、慈悲的表現,當著忍辱鎧,坦然面對一切難關。
《法華經》云︰「著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如來衣者,不僅僅是有形有相的袈裟,更是這念慈悲忍辱心。憑此清淨力量,我們才有辦法隨處作主,而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