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無憂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亭法師
古德云:「忍之一字,眾妙之門。」開山祖師惟覺老和尚也曾開示:「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不僅化度眾生要忍,乃至修行從開始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最後達到寂滅忍,成就佛果,都離不開『忍』。能忍,不僅能圓滿世間之家業、事業,更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圓成無上佛道。」所以「忍」字意義深遠,值得我們細細地體悟。
忍,是個形聲字,從心、刃聲,即忍耐、容忍之義,還有抑制、克制的意思。依字形上來剖析,「忍」字是「心」上一把「刃」,此明示眾人「忍」字並不容易做到。那為什麼要忍呢?古人云:「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孝慈,兄弟能忍義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忍時人皆恥笑,忍過人盡愧伏。張公九世同居,只以忍為題目。細數無量功德,當推忍為第一。」故趨吉避凶,非「忍」莫屬,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啊!
遇境不動 能忍心安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舉難勸修」中,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學佛有二十難,其中須以「忍」來對治的有:「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睹境不動難」等,至少有六難。可見「忍」在修行面來說,甚為重要。所以,不論面對順境、逆境都要忍,能忍下來,心就安定。
《史記》中記載:漢代淮陰侯韓信,在年少時曾受淮陰地方無賴少年的欺侮、羞辱,逼迫他從無賴少年的胯下爬過;正因韓信當年能忍胯下之辱,虛心努力進取,才能有日後的成就。因此,面對違逆境界時,如果能夠忍心不動,這樣就能心安理得,與理相契。然而,由於無始劫來的無明習氣、煩惱深厚,雖了解「忍辱」的重要性及修習的入處,但這念心始終還是作不了主,總要等到事過境遷,才懊悔不已。因此,忍的工夫不光是嘴巴說忍,就可以忍得住,而是必須透過不斷磨鍊方能成就。
知身非我 隨緣安分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忍,是因為無法看清真相,總把虛妄不實的境界,當成是真實的存在。什麼是真相?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一切苦的根源,來自於「無明」,只因一念不覺,產生三細六麤等煩惱、妄想執著,而有我執、我所存在,於是處處都以「我」去審計思量,才生起了種種的憎愛,進而產生諸多煩惱。古德云:「達者知身非我有,心逐境生,於是死生不排而空,好惡不遣而化。」只要能捨掉「我執」達到「無我」的境界,既無自他的區別,亦無憎愛取捨之念頭,自然無種種煩惱,正所謂「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時,曾為忍辱仙人,因為能忍,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最後,於菩提樹下,忍心不動而降伏了魔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忍辱」之法,實屬第一,殊勝難倫。
明白了「我」、「境」與「忍辱」的關係,更要相信真如本具,抱持精進學習的精神,常常思惟這些道理,並於生活中落實。《憨山大師勸世文》言:「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在面對各種不同的境界時,堅住正念,心不隨境轉,並將平等和諧之心帶至每個地方,一定能改善家庭氛圍及職場人際關係,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