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本期主题:忍辱第一道







佛如花果,众生如同树根,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能忍,则慈心增长,恒为众生善友,
饶益众生,终成佛果。


能忍无忧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亭法师


  古德云:「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开山祖师惟觉老和尚也曾开示:「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一个『忍』字,不仅化度众生要忍,乃至修行从开始的伏忍、信忍、顺忍、无生法忍,最后达到寂灭忍,成就佛果,都离不开『忍』。能忍,不仅能圆满世间之家业、事业,更能成就出世间的道业,圆成无上佛道。」所以「忍」字意义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地体悟。

  忍,是个形声字,从心、刃声,即忍耐、容忍之义,还有抑制、克制的意思。依字形上来剖析,「忍」字是「心」上一把「刃」,此明示众人「忍」字并不容易做到。那为什么要忍呢?古人云:「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孝慈,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忍时人皆耻笑,忍过人尽愧伏。张公九世同居,只以忍为题目。细数无量功德,当推忍为第一。」故趋吉避凶,非「忍」莫属,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啊!

遇境不动 能忍心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举难劝修」中,清楚地告诉我们,修行学佛有二十难,其中须以「忍」来对治的有:「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睹境不动难」等,至少有六难。可见「忍」在修行面来说,甚为重要。所以,不论面对顺境、逆境都要忍,能忍下来,心就安定。

  《史记》中记载:汉代淮阴侯韩信,在年少时曾受淮阴地方无赖少年的欺侮、羞辱,逼迫他从无赖少年的胯下爬过;正因韩信当年能忍胯下之辱,虚心努力进取,才能有日后的成就。因此,面对违逆境界时,如果能够忍心不动,这样就能心安理得,与理相契。然而,由于无始劫来的无明习气、烦恼深厚,虽了解「忍辱」的重要性及修习的入处,但这念心始终还是作不了主,总要等到事过境迁,才懊悔不已。因此,忍的工夫不光是嘴巴说忍,就可以忍得住,而是必须透过不断磨炼方能成就。

知身非我 随缘安分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忍,是因为无法看清真相,总把虚妄不实的境界,当成是真实的存在。什么是真相?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一切苦的根源,来自于「无明」,只因一念不觉,产生三细六麤等烦恼、妄想执着,而有我执、我所存在,于是处处都以「我」去审计思量,才生起了种种的憎爱,进而产生诸多烦恼。古德云:「达者知身非我有,心逐境生,于是死生不排而空,好恶不遣而化。」只要能舍掉「我执」达到「无我」的境界,既无自他的区别,亦无憎爱取舍之念头,自然无种种烦恼,正所谓「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行时,曾为忍辱仙人,因为能忍,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罗蜜;最后,于菩提树下,忍心不动而降伏了魔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忍辱」之法,实属第一,殊胜难伦。

  明白了「我」、「境」与「忍辱」的关系,更要相信真如本具,抱持精进学习的精神,常常思惟这些道理,并于生活中落实。《憨山大师劝世文》言:「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境界时,坚住正念,心不随境转,并将平等和谐之心带至每个地方,一定能改善家庭氛围及职场人际关系,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