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山惟儼禪師
文╱編輯部 圖╱傳茹
唐代藥山惟儼禪師,為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青原行思禪師下第二世祖師。俗姓韓,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山西絳州人(今山西省新絳縣),十七歲時便依止潮陽(今廣東省)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年二十三,從湖南希操律師受具足戒。其嚴持淨戒且深入經、論,可謂博通三藏。然一日,卻感嘆言:「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誰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邪?」因此毅然前往南嶽(湖南省)參禮石頭希遷禪師。
悟道因緣
初禮石頭禪師時,他急切地問:「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然聽說南方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卻實在不明了,懇請和尚慈悲指示!」石頭禪師反問:「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都不得。你說說看這什麼意思?」藥山禪師一聽,一句話也說不上。石頭禪師就指示他:「你的因緣不在這裡,且往馬祖道一大師那裡去吧!」藥山禪師領受師命,便恭敬地前往江西參禮馬祖大師。
見了馬祖大師,他問了同樣的問題,馬祖大師也反問:「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你說說這什麼道理?」這回,馬祖大師話語剛落,藥山禪師即有所契悟。他至誠頂禮馬祖大師,大師問:「你契悟到什麼,為何禮拜?」藥山禪師答:「我在石頭禪師那裡像蚊子叮鐵牛。」馬祖大師讚許他:「既然如此,當善自護持。」如是,藥山禪師留在馬祖大師身旁侍奉三年,一者保任,再者亦是報答祖師恩德。
一天,馬祖大師問他:「子近日見處作麼生?」藥山禪師答:「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馬祖大師聽了說:「子之所得,可謂協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藥山禪師回答:「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馬祖大師言:「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無所益,欲為無所為。宜作舟航,無久住此。」藥山禪師便辭別了馬祖大師,再度回到石頭禪師那裡。
某日,他坐在大石上,石頭禪師問:「你在這裡作什麼?」藥山禪師答:「一物不為。」石頭禪師說:「恁麼即閑坐也。」藥山禪師回答:「若閑坐即為也。」石頭禪師追問:「汝道不為,又是不為個什麼?」藥山禪師答:「千聖亦不識。」石頭禪師聽了,以偈讚歎:「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又進一步勘驗他:「言語動用沒交涉。」藥山禪師言:「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石頭禪師云:「我這裡針劄不入。」藥山禪師云:「我這裡如石上栽花。」石頭禪師默然印可了這位弟子的徹悟。
駐錫藥山 廣開法筵
德宗貞元初年(785),藥山禪師來到澧州藥山(今湖南省澧縣),四眾崇仰其德,雲集藥山參學問道。藥山禪師常透過與弟子的問答,為弟子解疑。
一日,藥山禪師靜坐時,一位弟子問:「師父,您兀兀靜坐,思量什麼?」師言:「思量個不思量底。」弟子不解地問:「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師回答:「非思量。」
又一日,一僧問:「我生死大事未了,懇請和尚慈悲指示。」藥山禪師沉默很久才說:「我要為你道一句也不難,只是,若你言下便有所見地倒也好;倘若卻在言語上百般思量,豈非我的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有一次,因藥山禪師久未陞座,院主代眾人祈請:「大眾很渴望恭聞和尚開示。」藥山禪師告之:「叩鐘集眾吧!」不料,眾人才剛齊聚法堂,師卻一言不發、下座回方丈室去。院主緊跟在後,問:「和尚既應允為大眾開示,怎麼一句話不說就下座了?」師答:「經有經師,論有論師,怎能怪老僧?」
李翱問參 法爾如是
當時,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刺史李翱,學佛多年,看了不少佛經,非常敬仰藥山禪師,多次祈請說法,師皆未赴請,便親自前來參禮。李刺史到了藥山,侍者稟報禪師,師執經卷不顧,李刺史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便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意思是以前聽說禪師的道行是如何地高、如何地有學問,現在見到了,發現原來也不過如此!
藥山禪師聽到李刺史的抱怨,就講:「李大人何以貴耳賤目?」從前耳根聽的時候,把禪師抬得很高;現在親眼見到面,卻將對方貶得這樣低,怎麼只重耳朵所聞,而輕賤眼睛所見呢?李刺史一聽,有所契悟,的確是如此,這位禪師真的是很有智慧!於是上前禮拜請法,刺史問:「如何是道?」師以手指天、再指地,問:「會嗎?」李刺史言:「不會。」師即指身旁一只裝了水的瓶子言:「雲在青天水在瓶。」雲在青天,水在瓶子裡,不需到外面去尋找,法爾如是,這一切都是現成的!李刺史一聽,當下有所契悟。於是,欣然頂禮禪師,並述一偈:「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悟了以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麼去修行、怎麼保任。於是,李刺史接著再請禪師指引如何修行。他問:「如何是戒定慧?」師答:「貧道這裡無此閑家具。」李刺史不明玄旨,師明白指示:「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裡行,閨閤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一天晚上,師登山經行,忽然雲開月現,師大笑一聲,聲音傳到澧陽(今湖南省澧縣)東九十多里外。次日一早,居民們紛紛相互詢問,一直問到藥山來,方知原來是禪師昨夜在山頂上大笑。李刺史為此寫了首詩贈與禪師:「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示寂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二月,藥山禪師大喊著:「法堂倒!法堂倒!」弟子們一聽法堂要倒了,都趕來以長木撐住法堂,師舉手說:「你們不會我意!」於是合掌而寂,世壽八十四。弟子們在藥山東隅為師建塔,唐文宗敕諡為「弘道大師」,塔曰「化城」。
藥山禪師雖無著述傳世,但門下弟子名存燈錄者達十人之多,人才輩出。當中,道吾宗智禪師傳石霜慶諸禪師,船子德誠禪師傳夾山善會禪師,雲巖曇晟禪師傳洞山良价禪師,開曹洞一宗,傳法海外。弟子們各自廣開法筵,大揚禪風。
莫謂等閒 須知珍重
藥山禪師善於觀察學人的根機,觀機逗教,為學人解惑釋疑。
藥山禪師上堂說法,曰:「汝只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未學得一言半句,一經一論,便說甚麼菩提涅槃,世攝不攝。若如是解,即是生死。若不被此得失繫縛,便無生死。」
同時提醒學人當識取六道之因,免墮三塗。三塗惡道不用等到披毛戴角、受斬割倒懸之苦才能知,但看今生因地所為!藥山禪師開示:「爾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不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豈須披毛戴角,斬割倒懸。欲識人天,即今清淨威儀,持瓶挈缽者是。保任免隨諸趣,第一不得棄這個。這個不是易得,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此處行不易,方有少相應。如今出頭來,盡是多事人,覓個癡鈍人不可得。莫只記策子中言語,以為自己見知;見他不解者,便生輕慢,此輩盡是闡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須審悉。恁麼道,猶是三界邊事,莫在衲衣下空過。到這裡更微細在,莫將謂等閒,須知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