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惟俨禅师
文╱编辑部 图╱传茹
唐代药山惟俨禅师,为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青原行思禅师下第二世祖师。俗姓韩,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山西绛州人(今山西省新绛县),十七岁时便依止潮阳(今广东省)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年二十三,从湖南希操律师受具足戒。其严持净戒且深入经、论,可谓博通三藏。然一日,却感叹言:「大丈夫当离法自净,谁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因此毅然前往南岳(湖南省)参礼石头希迁禅师。
悟道因缘
初礼石头禅师时,他急切地问:「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然听说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却实在不明了,恳请和尚慈悲指示!」石头禅师反问:「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都不得。你说说看这什么意思?」药山禅师一听,一句话也说不上。石头禅师就指示他:「你的因缘不在这里,且往马祖道一大师那里去吧!」药山禅师领受师命,便恭敬地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大师。
见了马祖大师,他问了同样的问题,马祖大师也反问:「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你说说这什么道理?」这回,马祖大师话语刚落,药山禅师即有所契悟。他至诚顶礼马祖大师,大师问:「你契悟到什么,为何礼拜?」药山禅师答:「我在石头禅师那里像蚊子叮铁牛。」马祖大师赞许他:「既然如此,当善自护持。」如是,药山禅师留在马祖大师身旁侍奉三年,一者保任,再者亦是报答祖师恩德。
一天,马祖大师问他:「子近日见处作么生?」药山禅师答:「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祖大师听了说:「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药山禅师回答:「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马祖大师言:「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药山禅师便辞别了马祖大师,再度回到石头禅师那里。
某日,他坐在大石上,石头禅师问:「你在这里作什么?」药山禅师答:「一物不为。」石头禅师说:「恁么即闲坐也。」药山禅师回答:「若闲坐即为也。」石头禅师追问:「汝道不为,又是不为个什么?」药山禅师答:「千圣亦不识。」石头禅师听了,以偈赞叹:「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又进一步勘验他:「言语动用没交涉。」药山禅师言:「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石头禅师云:「我这里针劄不入。」药山禅师云:「我这里如石上栽花。」石头禅师默然印可了这位弟子的彻悟。
驻锡药山 广开法筵
德宗贞元初年(785),药山禅师来到澧州药山(今湖南省澧县),四众崇仰其德,云集药山参学问道。药山禅师常透过与弟子的问答,为弟子解疑。
一日,药山禅师静坐时,一位弟子问:「师父,您兀兀静坐,思量什么?」师言:「思量个不思量底。」弟子不解地问:「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师回答:「非思量。」
又一日,一僧问:「我生死大事未了,恳请和尚慈悲指示。」药山禅师沉默很久才说:「我要为你道一句也不难,只是,若你言下便有所见地倒也好;倘若却在言语上百般思量,岂非我的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有一次,因药山禅师久未陞座,院主代众人祈请:「大众很渴望恭闻和尚开示。」药山禅师告之:「叩钟集众吧!」不料,众人才刚齐聚法堂,师却一言不发、下座回方丈室去。院主紧跟在后,问:「和尚既应允为大众开示,怎么一句话不说就下座了?」师答:「经有经师,论有论师,怎能怪老僧?」
李翱问参 法尔如是
当时,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刺史李翱,学佛多年,看了不少佛经,非常敬仰药山禅师,多次祈请说法,师皆未赴请,便亲自前来参礼。李刺史到了药山,侍者禀报禅师,师执经卷不顾,李刺史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便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以前听说禅师的道行是如何地高、如何地有学问,现在见到了,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
药山禅师听到李刺史的抱怨,就讲:「李大人何以贵耳贱目?」从前耳根听的时候,把禅师抬得很高;现在亲眼见到面,却将对方贬得这样低,怎么只重耳朵所闻,而轻贱眼睛所见呢?李刺史一听,有所契悟,的确是如此,这位禅师真的是很有智慧!于是上前礼拜请法,刺史问:「如何是道?」师以手指天、再指地,问:「会吗?」李刺史言:「不会。」师即指身旁一只装了水的瓶子言:「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子里,不需到外面去寻找,法尔如是,这一切都是现成的!李刺史一听,当下有所契悟。于是,欣然顶礼禅师,并述一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悟了以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去修行、怎么保任。于是,李刺史接着再请禅师指引如何修行。他问:「如何是戒定慧?」师答:「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刺史不明玄旨,师明白指示:「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闺閤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一天晚上,师登山经行,忽然云开月现,师大笑一声,声音传到澧阳(今湖南省澧县)东九十多里外。次日一早,居民们纷纷相互询问,一直问到药山来,方知原来是禅师昨夜在山顶上大笑。李刺史为此写了首诗赠与禅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示寂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二月,药山禅师大喊着:「法堂倒!法堂倒!」弟子们一听法堂要倒了,都赶来以长木撑住法堂,师举手说:「你们不会我意!」于是合掌而寂,世寿八十四。弟子们在药山东隅为师建塔,唐文宗敕諡为「弘道大师」,塔曰「化城」。
药山禅师虽无著述传世,但门下弟子名存灯录者达十人之多,人才辈出。当中,道吾宗智禅师传石霜庆诸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传夹山善会禅师,云岩昙晟禅师传洞山良价禅师,开曹洞一宗,传法海外。弟子们各自广开法筵,大扬禅风。
莫谓等闲 须知珍重
药山禅师善于观察学人的根机,观机逗教,为学人解惑释疑。
药山禅师上堂说法,曰:「汝只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未学得一言半句,一经一论,便说甚么菩提涅槃,世摄不摄。若如是解,即是生死。若不被此得失系缚,便无生死。」
同时提醒学人当识取六道之因,免堕三涂。三涂恶道不用等到披毛戴角、受斩割倒悬之苦才能知,但看今生因地所为!药山禅师开示:「尔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见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欲识人天,即今清净威仪,持瓶挈钵者是。保任免随诸趣,第一不得弃这个。这个不是易得,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此处行不易,方有少相应。如今出头来,尽是多事人,觅个痴钝人不可得。莫只记策子中言语,以为自己见知;见他不解者,便生轻慢,此辈尽是阐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须审悉。恁么道,犹是三界边事,莫在衲衣下空过。到这里更微细在,莫将谓等闲,须知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