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調身心 無礙自在
文/普憲精舍住持 見醫法師
二○二○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爆發,隨著疫情迅速擴大,全球進入了對抗病毒的防疫大戰。不少人,因為停工、停課或自主管理暫時失去自由。配合防疫的這段停課期間,有學員提問:「為何一停課,心裡便覺得開始發慌?」當我們很忙的時候,會告訴自己,如果可以有一點時間,一定要做些什麼;但真正有了閒暇的時間,又常會覺得無聊,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若不懂得反省,便會將這些感受,歸咎到外境或是別人身上。
黃檗希運禪師云:「凡人多謂境礙心,謂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身心不安、患得患失,並不是緣於疫情的影響,而是習慣向外攀緣的心,當失去依靠時,便無法作主,身心不調,產生苦惱。經云:「弓師能調角,水人能調水,巧匠調其木,智者自調身。」有智慧的人懂得善調身心,調身可以抵禦病毒,調心可以令自己免於陷入疫情的恐慌當中。所以平日能善調身心,才能在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
善調身心 少欲知足
記得在佛教學院薰修時,週末除了出坡外,就是自己的用功時間。有一次,急著想將作業完成,但不知為何,心總是靜不下來,於是放下手邊的功課,拿起清潔工具,準備將自己寮房好好清整一番。就在打掃的當下,忽然覺性現前,體悟到原來就是這個,佛法是──現在進行「事」。禪宗祖師說:「挑柴運米,無不是神通妙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可以是修行,當自己執著於背經、寫作業才算是用功,才沒有浪費時間,這又落入了法執,能安住在每個當下,才是真正的用功。
佛法有云,調五事為修禪定之前方便。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善調身心?過去佛曾為波斯匿王說法:「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繫念便是安住正念,平常訓練自己,養成做定課的習慣,藉由誦經、持咒、打坐、禮懺等善法,能令心得到安定,養成念念善法的習慣,就不會常常覺得患得患失、無所事事。
調身,除了運動及適當的休息、睡眠之外,平常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所謂「民以食為天」,生命必須依賴食物才能得以生存,但過量的飲食,會造成身體的負擔。佛法云:「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閑。」除了不宜過飽,輕淡的飲食,少油、少鹽,才是養身之道。淡薄對味道的感受,更能提升精神生活,降低對物質的追求,少欲知足,實則保健延壽的良方。
慈悲利他 心安無礙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節,最近一些鳥類在精舍附近築巢,成鳥耐著性子不分晝夜地輪流孵蛋,為了培育下一代,願意犧牲自由,這是眾生皆有佛性的展現。相較於近日各國的防疫狀況,很多人因為封城不能外出,而感到無聊,實則當我們能想到成就別人、利益別人的同時,自己的一點自由,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如同諸佛菩薩的大慈悲願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多一點利他的想法,少一點個人主義,心就能安住,不容易為外境所擾。
透過平日善調五事──「調身、調心、調息、調飲食、調睡眠」,做一分得一分,善調身心,不斷地淨化、提升;把握每個當下,從日常行住坐臥中,訓練自己定心、淨心、明心,將修行落實於生活當中,更發廣大菩提心,最後銷歸自性。如此增進修行資糧,不但時時都能保持清明的心,作自己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如此用功,道業必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