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依循創辦人惟覺安公老和尚所擘劃的校政旨綱──「長程教育,永續經營,教學成果,走向國際」,普台教育與時俱進,精益求精。隨著108課綱素養時代的來臨,自107學年度開始推動「普台精進計畫」、開發「飲水‧思源」教育旅學課程,以學校環山匯水的地理人文優勢,設計一系列走讀課程,引領學子走出戶外,探索人與大地的關係,立足地方看見大千世界。 教育走讀課程,將山水教育融入不同領域學科,配合埔里的地理形勢,分為眉溪、北港溪、濁水溪,以及新近紀地質等四大主軸,共計十三個跨領域的子題課程;課程架構則包括行前研究主題基礎課程、實際造訪田野、後續的報告撰寫。整個課程皆由專業教師群帶領,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從不同視角深入探討在地的自然人文環境,提供普台學子應用課堂知識的機會,從做中學,探索自身興趣、適性發展,並且從中培養觀察分析、系統思考及歸納應用等能力。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從2018年開始至今,普台學子已拜訪人間秘境「武界」、原住民噶哈巫族、眉溪部落、清流部落、探讀「新近紀地質區」、「車籠埔斷層區」等地,及走訪花蓮女子八家將、攀登合歡山、騎行日月潭,並透過建置課程地圖(Story Map),清楚記錄走讀教育的概念及課程足跡。其中,高中同學研究噶哈巫族的信仰與族群文史,更在國際專題比賽中,獲得優選的殊榮。 2018年8月,融合地球科學、地理學的新近紀地質課程「走讀新近紀」及融合語言學、歷史學的北港溪課程「走讀清流」同時啟動。普台學校位於台灣的新近紀地質區,地質作用造就了埔里地區複雜的地形樣貌,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同學們走訪了港門橋河岸、位於烏溪河谷的雙十吊橋及鄰近的雙龍隧道,透過地理實察,不但驗證地理的理論與實際,也培養觀察能力。 清流部落即是1930年「霧社事件」後,餘生的賽德克遺族被日本政府遷移所在,舊稱「川中島」。普台學子實地走訪、探究川中島的歷史與文化層理。除了聆聽族人導覽部落,了解部落的整體概況及霧社事件相關的歷史背景之外;也藉由聆聽兩位族語發音人念賽德克語單詞,記錄發音,學習語言學「田野調查」蒐集語料的方法。 2019年夏天,國三全年段的同學們前往眉溪部落,了解原民青年返鄉與地方創生的議題。從了解眉溪部落的發展困境,及返鄉青年積極發展地方創生,到族人對於文化保存的熱切,許多同學反饋不只學到知識,也認識到人與地方的緊密連結及豐富的生命故事。
深度走讀 培養多元素養 此外,高中同學為了研究噶哈巫族的信仰與族群文史,長達一年時間爬梳相關文獻、學習田野調查的技巧與方法,實際走入部落及採訪多位族人。過程中,雖遇到困難,但與老師討論後,找到「語言復振」的切入點,嘗試為消失中的族群語言與文史保存盡一份心力。同時,透過參與國際專題比賽,學習以學術角度關心國際議題。同學們表示:比賽最困難的是答辯時,得快速抄下教授一連串的問題,還得在限定時間內分配各組員回答問題。當天針對部落語言流失提出方案的預期成效,分別從地方的主體性及國際的角度,將本土的原住民族議題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結合,成功地回答教授的提問。 研究「女子八家將」的同學則表示:「走讀不僅是研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研究者也能藉此開拓眼界,進而返照自己。透過八家將團員的分享,深刻體悟到自己其實是很幸運的」、「應當以感恩的心看待所擁有的一切,並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每一項挑戰。」 108課綱的推動昭示了素養時代的來臨。走讀,讓同學們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走進大千山水,從歷史文化、自然地貌、政治經濟、人道關懷等不同面向,認識這片土地,打開五感六覺去觀察、感受、關心所到之處的人事物,並導入學科領域相關討論,強化邏輯思考力,鍛鍊敏銳觀察力,讓學習不再只侷限於課堂知識。 目前,以學校周遭環境為基礎而發展的「飲水‧思源」教育旅學課程仍在進行中,普台教育團隊逐年累積教學經驗,預計發展出每個年級在每個學期可以參加的戶外活動。在素養時代的新紀元中,培養普台學子具備跨領域整合力與跨尺度洞察力,將學習帶進生活,從在地邁向世界。普台教育,將持續精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