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本期主题:临危不乱的智慧







修止,以止息妄心;修观,以破惑证真。
善修止观而安住,面对境界心自朗然,
止观双运,定慧圆融,
自能临危不乱,随缘自在。


先以定动 后以智拔

文/普觉精舍住持 见探法师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日造访大颠宝通禅师,请法云:「弟子平日公事繁忙,对于佛法的简要大意,乞师一句话指明?」大颠禅师沉默良久,韩愈不知所措。

  禅师的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大颠禅师道:「作什么?」侍者答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当下豁然省悟,云:「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在繁忙社会中,人的步调匆促,网路讯息多变,全球大环境快速变迁,要如何安住自心,当以禅修法门为良方。大颠禅师的佛法大要,已直指现代人处世方略:「先定心,后行慧」。修定,必先以「止」,透过静坐,降伏妄念心结,并以数息与观息为主要入门。修慧,必先以「观」,透过内观,如四念处观、慈悲观,断除无明烦恼,并深入经藏、听经闻法,以佛之知见为指引,不断自我省思。

止观双运 转染为净

  修行就是培养良好的惯性、如:布施、慈悲、发心……等等习惯。然而在过程中,每个人都很想改变自己,但遇外境之时,习气又不断现前,佛陀教导四圣谛之「集谛」,对于「思惑」习气的转化,必先破除「见惑」,而见惑第一个要点,就是「身见」,众生皆以色身为实有,面对外在根尘境界,受想行识的作用,一刹那反应到色身,当下就会误认外在境界为实有,其实念头已被色身所转而不自知。

  举例来说,在飞行过程中,由于人体对感知平衡和空间感的限制,使飞行员的感知判断错误,对高度、速度、方向感知都不正确,出现错觉,即所谓「空间迷向」效应,是导致飞机失事的常见因素。因此飞行员要「抵抗」潜意识虚妄的空间感知,并完全相信仪表所提供的讯息,就必须经过完整的「仪表飞行训练」,这如同在修行过程中的禅修止观养成教育。

  要解决空间迷向的问题,飞行员必须「不相信感觉,要相信仪表」,不能有一丝犹豫,或者完全抛开自己的认知,相信地面塔台指挥。依止观来说,就是「内达无我之境,深信佛法之理」、坚住正念或紧跟随大善知识的正确指引,必能步步趋向光明,达到菩提涅槃的安隐宝所。

定慧等持 随缘自在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一般人在遭逢种种变化时,内心很容易产生欲望、瞋恚等烦恼,就像「空间迷向」产生的错觉。此时,就需要学习佛法的知见与禅定,如同飞行员的仪表飞行训练,并透过不间断地觉观练习,生处转熟,方能逐步转「染污识」成「清净智」;当止观还没有产生惯性之前,不能有一丝放松。

  宋朝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去河南嵩山游览,入一寺院,见一禅师独自阅经,便上前请益:「古代高僧,临命终时,皆能预知时至,谈笑自若,生死自如,是何原因?」禅师云:「是定慧之力。」又问:「现代之人寥寥无几,又是什么原因?」禅师云:「古德念念皆在定慧,临终哪会散乱?今人念念皆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慧?」可知定慧等持,方能处世无碍、生死自在。

  值此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遍及全球,人心普遍惶惶不安之际,若能在平时养成定慧之力,此时必能安住身心。开山祖师曾开示:「众生心中就像是一个疫区」,病毒就如同微小的念头,一即一切,一切皆不离本心。遇此疾疫劫难,该藏则藏,该动则动;心中有数,遇事不慌!以止观为良药,内心无毒,一切外毒自然不侵,方能处处随缘观自在。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