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本期主题:修行处处是学习







菩萨为利益众生,向五明处学。
不断地学,更于生活中不断落实所学,
时时返照自心,反省检讨,不断地觉。
如此,道在日用中,
生活就是学习,生活就是修行。


广学博究 圆证菩提--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人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无论是在社会上、或者是修行学佛,都要广学博究。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技术、学问,都不是一蹴可几,必须要靠学习才能成长。

力学精勤 方成法器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磨制玉器时先要把玉切下来,可以切成方形、三角形或圆形等不同的形状;每个人都是一块玉、都是栋梁之材。玉切下来了以后,接着要看看这块玉可以雕刻成什么形象,例如一尊佛像、菩萨像、金刚像;就如同自己发愿要成佛、成菩萨、成罗汉或缘觉。发了愿以后,还要去实践,经过一年、两年、三年……早晚课诵、打坐、听经闻法、反省检讨、精进学习,最后刮垢磨光,就能圆满成就。古人讲这些道理都是很实在的,经过这些学习的过程,我们的学业、道业、智慧、技能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

  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如同儒家所说,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除非是先知先觉的圣者,否则一般人若不经过一番学习,也不容易有所成就。我们现在是困而学之,脑筋很迟钝,要想把经论完全消化、了解、融通,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磨链,才有办法达成;我们的习气烦恼,贪、瞠、痴、慢、疑、邪见,也是如此,假使没有经过长期的学习、磨链,心当中的烦恼没办法化掉。

  有的人对佛法一知半解,依文解义,认为佛法学多了反而成为障碍,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例如有的人认为,修净土只要念一句佛号就好,什么都不要学,这种观念也不对;念佛也要有智慧,持名念佛怎么念?观想念佛怎么念?观相念佛怎么念?实相念佛怎么念?这些道理都要知道;假使你不去博学多闻、不去广学博究,念佛也没办法念好。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佛的弟子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经常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就是为了要广学。尤其在现今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过去不一样,要想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更要学,除了佛法以外,还要了解现代的生活、学术思想,乃至于要学习日文、英文等不同的语言。

深入五明 行菩萨道

  佛法讲,菩萨要向五明处学习,要通达一切方便法门,目的是以大慈悲心普度众生。

  第一个是内明。内明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一念觉性要圆明,要把我们心当中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统统漏尽、化掉。怎么去化?一个是检讨、反省;一个是定慧等持、念念分明。所谓定慧等持,心不动就是定,过去不要想、现在不要想、未来也不要想,一念不生、心不颠倒,这就属于无为法;心定了以后,觉性还要存在,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能作主,这就是慧。静也能作主、动也能作主,经常保持定慧等持,自然就能把我们的无明烦恼化掉。

  除了内明以外,还有外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要以慈悲心学习世间上一切法门、一切技术。所谓「明」,就是要把这些法门学得很精通、高明,由精而明,世间法、出世法是一体的两面,真正到达「明」的境界了,世间法就是出世法。

  怎么说世间法就是出世法?以布施为例,假使心当中有执着,就会产生障碍;不执着,就不是障碍。布施是善法,如果执着布施,就只是福德;如果不执着布施,知道布施的目的是在舍除悭贪,把自己的贪心舍掉,这样布施就变成无为法了。又例如学习世间的文学、科学,学了以后,以慈悲心运用文学、科学去做慈善事业、利益大众,这样世间法就变成了佛法;做了善法以后不居功,知道当下无能无所,这样就成了解脱法门。所以世间法和出世法,确实是一体的两面。就像我们用电,把电用在电灯可以照明,可以造福人群,这是无量的功德;但如果把电拿去做杀盗淫的事情,就招罪过了。这些道理我们都要广学博究;假使不知道这些道理,认为这只是世间法,想要离开世间法,另外去找一个出世法、无为法,始终是找不到的!

  不但世间法要广学博究,出世间法也要广学博究。佛经里面记载,佛是「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三大阿僧只劫都是在学习,就证明必须要广学。广学,什么都学,学了以后还要博究,要有一个遵循的轨道。所谓「博而约」,先要广泛地去研究,研究了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了以后还要「约」,把所学的一切道理归纳、会通,在日常生活上来实行。「博而约,约而精,精而明」,「明」就是归于自性,到达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依闻思修 融通解行

  佛法讲闻思修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闻」就是要广学,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从耳根听闻进去,这就是「闻」,要多听经闻法才能增长智慧。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台山有男众佛教学院、女众佛教学院,学院设有大学部、研究所;各精舍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研经班……借由听经闻法,把道理弄清楚,这很重要。

  闻,不是左耳进、右耳出;闻了以后还要「思」,要想一想、要去研究,这个道理讲得对不对?自己对这个道理了不了解?想一遍、想两遍、想三遍……要把这个道理想清楚、要落实,不要含含糊糊、笼笼统统、迷迷糊糊,否则自己连路头都找错了;古德讲,不要「笼统真如、颟顸佛性」,思惟要达到绝对的清楚、绝对的明白,才能达到绝对的智慧。

  思了以后,还要「修」。上上根机的人,在闻、思的当下就是「修」,在思惟当中就能断除烦恼、解除心当中的心结,马上就能大彻大悟、成道证果。《楞严经》告诉我们要解「六结」,众生心当中有六结,透过闻思修,把我们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的结解掉,就成道了。如果是中根、下根的人,闻了以后,要在日常生活上慢慢薰习,称之为薰修。

  儒家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透过思惟,把道理融会贯通,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落实在身口意三业来消业、转业,最后归于自心。不要「读死书」,不只是要把道理记下来,还要去消化它,每一字、每一句都要了解;进一步还要贯通,统统要归于自性。什么是自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看到外面的事事物物,不要攀缘、颠倒、执着,不要被外面的境界所迷惑,就是菩提心、觉悟的心,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贪瞠痴三毒,这三毒要用戒定慧三学来净化;而戒定慧三学,是从闻思修三慧得来的。由闻思修三慧,成就戒定慧三学;以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瞠痴三毒;贪瞠痴三毒息灭了,成就我们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了,进一步修习空、假、中三观;由空、假、中三观成就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由三德成就我们法、报、化三身。这些道理都非常有逻辑、非常有智慧。

广学诸法 会熟巧精

  人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在生活上,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是学习。佛法当中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我们都要修。

  众生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佛法当中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要通达一切法门,就要广学、博究,就像医师一样,为众生把脉,为众生治病。所以我们要有大愿,心量要广大,心量广大就能把我们的愿行扩大。大愿是从大悲心产生出来的。心当中有大悲、大愿,想要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去实行;要实行,就要广学、博究。假使不去广学博究,怎么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就像医生为人治病一样,要知道众生的种种病症;知道病症以后,还要懂得运用种种药方,要知道怎么样去配这些药、开这些处方。佛是大医王,我们向佛学习,要想达到像大医王一样能够治病,就要广学、要博究,博究了以后要归纳,归纳了以后,心当中要保持正念,这是最重要的。

  学习有四个层次──「会、熟、巧、精」。第一步要学会,上课的内容统统要了解、理解,这就是「会」。会了以后要「熟」,把它念熟、复习熟悉,否则过了两三天就忘光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了以后背下来,背一百遍就不会忘记;背了以后要消化,一字一句都要了解,要知道其中的道理。熟能生「巧」;最后达到「精」,融会贯通、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称之为「三昧」。所谓个中三昧,开车可以达到三昧、学习语言也可以达到三昧,像开车达到熟练、精通了,就可以很轻易掌握方向盘。假使没有经过这些阶段,学出来都只是半吊子,很快就忘记了,没有什么用;能够依着「会、熟、巧、精」的原则去学习,将来就是人才。

  学习不要眼高手低、空腹高心,要有恒心、信心、耐心。禅宗祖师说:「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再苦都要忍耐,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希望大众本着所学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来磨链,最后销归自性。

  佛法有深有浅、有事有理。一个是事、一个是理,根机不好的先从事上入,根机好的先从理上入,最后事理圆融。这些道理都很重要,我们要深化、落实,透过闻思修三慧把所学的道理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上,来契悟这念心、来返照自己的本心、来转识成智,这就是我们听经闻法、学习的目的。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