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本期主題:跨越我慢山 天地無限寬







慢心若起,自是非他,則種種障礙生。
我慢山高,煩惱厚重,與道相違,離家轉遠。
若能以謙敬,伏慢心;以慧觀,破我執,
跨越我慢高山,天地自然寬闊。


慈悲謙和 向佛學習

文/普豐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一

  過去年輕氣盛,做人做事理直氣壯,自認有理走遍天下,胸懷「憑天理以度春秋」的想法,得理不饒人的態度,常令對方惱羞成怒,卻還自認為是擇善固執、是對的,甚至認為這就是正義,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

  從事服務業,在職場上必須以柔軟的態度對人。然而,這是基於工作的需要,並非出自真心。學佛之後,透過聽經聞法,慢慢了解到過去自以為是的習氣。未遇到境界時,誤以為自己已做到虛懷若谷;一旦境界現前,才發現原來自己仍存在著傲慢的習氣,若非細細覺察,實不易發現;於是學習修正自己的觀念、作為。

細心覺察 慢心伏

  今年回山受八關齋戒,來自海內外四千位戒子同時求戒,因緣殊勝難得,因此在戒壇中自己特別用功,不論是聆聽講戒還是靜坐,都一心專注,發願求受上上品戒。然而休息時間,突然傳來後排學員竊竊私語的聲音,當下很不以為然,於是便大動作地拿起經本默誦,想藉此提醒對方,戒會期間是禁語的。沒想到說話聲竟然愈來愈大,自己心中很不悅,也開始發出輕微的誦經聲,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樣能達到提醒對方的目的。然而,這麼做非但未能提醒後排的學員,反而引來前排的學員頻頻回頭,自己卻渾然不覺。直到鄰座的師兄善意地用手肘輕觸提醒,才發現無形中,自己也成為影響他人的人。雖然當下馬上停止誦經,可是心裡仍不服氣地認為:我在「用功」、「提醒」他們,我是「正確的」。

  直到上了大乘解行研經班,課堂中提及「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便用這個偈語自我檢視,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在戒壇中的行為舉止,全然是自己的慢心作祟。學佛多年,一直自認為懂規矩,所以想藉由誦持《金剛經》的動作去「提醒」、「教育」別人,仔細分析這其實是自己粗暴的傲慢心,誠如《地藏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在戒壇內用功,本要收攝身心,所謂「攝心為戒」,要往內看以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而非向外看去檢討別人的過失。自己的心為境所轉,就證明自己的心不專注,不斷地向外攀緣、起分別。所以,修行不在於學佛的先後或時間的長短,重點是能否時時刻刻覺性現前,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因為慢心,才會自認為比別人更有覺性、更懂規矩,當下慚愧不已。

落實佛法 慈悲長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的「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就像一把尺,用以衡量自己的言行有沒有偏邪。以恭敬心待人接物,就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師長、親眷,慈心相待,就能降伏慢心。師父說學佛很簡單,就是檢討反省、慚愧懺悔。禪堂內是道場,生活中也處處是道場。努力在生活中落實佛法的道理,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改變了:漸漸地能以慈悲、柔軟心包容周遭的人事物,能誠心地讚歎別人;即便起了煩惱,也能在短時間內調伏。

  《華嚴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仔細想想,修行學佛,不正是要學佛的身口意嗎?所以無論何時何地與人相處,要懷抱著一顆體諒別人的慈悲心,與眾生融洽共處,因為「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期許自己發無上菩提心,最終能成就佛道!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