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除慢 謙心自現
文/普泉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授
中台世界博物館二樓「經以傳法」的展廳內,展示一個很特別的器物──宥坐之器,是尖底陶瓶之欹器。未注水時,是傾斜的;若注滿水,則會傾覆;唯有水量適中,才能保持平穩。古代君王將它置於座位右邊,用來警惕自己,凡事要持守中道,勿「過或不及」。宥坐之器也帶給我們一個啟示,為人處世,要謙卑自牧,切勿驕矜自滿。
常行恭敬 自性顯
慢心是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氣,堅固而厚重,常常會不知不覺出現,主導念頭,用自以為是的想法,來面對一切人、事、物。慢心雖有輕、有重,但只要心中還存在些許憍慢,就會在無形中形成種種障礙,正所謂「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就像一座高山,障蔽智慧,因而包庇、縱容自己貪、瞋、癡的習氣,不但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不懂得尊重他人,進而阻斷與人結善緣的機會,所以無論在道業、事業或學業上都將難以成就。因此人生想要在各方面有所成就,一定要轉化慢心。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教導弟子們,以「中台四箴行」作為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準則,第一就是「對上以敬」,以恭敬心去除貢高我慢。生活中離不開做人做事,當我們懂得尊重、恭敬他人,自然會縮小自己,故恭敬實是降伏慢心、去除我執的法寶。
《法華經》中記載,有位常不輕菩薩,不管見到任何人都會恭敬禮拜,並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常不輕菩薩因為由衷地恭敬一切眾生,心行平等,所以最後成就佛道。為什麼常不輕菩薩可以那樣恭敬禮拜所有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佛性平等無二,大家都是未來佛,怎可輕慢他人?所以應當學習常不輕菩薩,以平等心、恭敬心來對待所有人。六祖大師亦云:「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當我們能開闊心胸、放寬眼界,就會發現一切眾生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善知識。以謙恭的態度與人相處,慢慢降伏我執、慢心,不再自以為是,最後一定可以得到啟發與提升,如同古德云:「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修觀行 伏慢去執
凡事離不開因果,我們今生不得自在,源自於心中的煩惱,這些都是自己一點一滴造作而來!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就要從因地上努力,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為每個念頭都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重大因素。修行就是在轉化煩惱習氣,遇到境界時,正是檢視自己修行工夫的因緣。因此,不管境界是好是壞、是逆是順,都是修行的助緣,藉境練心,才更能清楚自己不足之處,得到提升的機會。
「家」是修行的另一大考驗,與家人相處,常因為親近熟識,所以習氣很容易直接表露出來,不加修飾。每當彼此意見想法不合、不順己意時,就容易產生爭執,接踵而來的是生氣、難過、不悅的情緒,這些都是因為還有我執、慢心,煩惱、習氣之重,昭然可見。
修行是為了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除了具足正知正見,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的道理,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透過觀行法門調伏煩惱習氣,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斷地檢討反省、改正,用心落實觀行、再觀行,最後一定能我慢除,謙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