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因 如是果
文/见凯法师
中台行愿偈──「外现声闻身,内密无上印,身行菩萨道,广度诸有情」,是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为门人开示自利利他的修行准则。而行菩萨道,要如何才能广度诸有情?就从结善缘开始。
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凡事都有其因缘果报──展转而能感果是「因」,互相由借而有曰「缘」。种什么因就感什么果,起心动念的这念心就是因,起善念就能结善缘;反之,起恶念则必感得恶果。
历史上的梁武帝,非常护持佛法,人称佛心天子。有一回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有个农夫在卖瓜,第一个人来买瓜时,选了好多瓜要买,可是农夫说什么也不卖;这时,另一个人来买瓜,农夫不但很欢喜地卖给他,还半卖半送。梁武帝见到这一幕,非常不解,为何农夫对这两人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差别?于是请示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说卖瓜人前世犯罪被判死刑,当他在刑场被处决时,有很多人围观,这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心里想:「这个人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因此结下不同的缘。今生三个人又碰面,所以农夫见到第一位就莫名的讨厌,见了第二位就心生欢喜而愿意把瓜卖给他。由此可知,不可轻忽微细的念头,同一件事情,因为一念善、一念恶,结了不同的缘,而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儒家也讲这念心,〈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念心不动,没有起心动念称为「未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绪要视时节因缘而发,要符合礼节。善用此心,才有「致中和」的境界。因此广结善缘,当从日用见闻处开始。时时提醒自己心无善念不起,令善念增长成片,并且在日常中身体力行──见到任何人,布施微笑,亲切问候;遇到没有善缘的人,除了在心中祝福他平安吉祥之外,更要惭愧忏悔自己过去与之结了恶缘。时时口说好话,赞叹他人,随己所能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落实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来护念一切众生。有了这些善缘为因,才能广度诸有情。
「愿生生世世,常遇正知正见大善知识」,这是自己未出家前所发的愿。感恩这一生得以跟随开山祖师出家修行,直示成佛正道;感恩修行路上,每当遇到困境,总有善知识适时地勉励。愿谨遵恩师的教诲,广结善缘,利乐有情,一切众生共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