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愿导行 以行满愿--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发愿,有愿必成。我们天天都在念四弘誓愿,对于四弘誓愿的道理,更要深切地去了解。《佛说无常经》云:「为济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隐处。」发愿,应当要依据四谛法门来发四弘誓愿,「济」度「有情」众生出离「生死」之「流」。「流」就是一种流向。没有觉悟的众生,这念心流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流转生死、流转六道、流转三界,始终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称之为「出流」;觉悟了,返照自心,就称之为「入流」。
依苦集灭道 发四弘誓愿
一般人从早到晚,不外乎是为了名利财色、家庭、儿女、事业、乃至于男女的情爱,在打拚、奋斗、追求,心当中都是为自己着想的念头,心量狭小,念念生灭,都是我执、烦恼。有了这些烦恼的因,将来一定会招感苦果。
众生有生、老、病、死种种苦恼,在苦海当中头出头没,不得出离,这就是苦谛。佛法讲「观众生苦,发菩提心」,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如同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要观众生苦,才能发得出这个愿;假使没有了达众生苦,愿就发不出来。
有些人不敢发愿,心想:「如果我发了这个愿,将来却没办法度众生,岂不是打了妄语?恐怕佛菩萨会责怪……」因为发心不够广大,心量狭小,所以无法发愿;然而若没有愿就没有行,修行就很难成就。以读书来讲也是如此,要先设定一个目标,例如至少要读到大学毕业;假使连这个目标都没有,恐怕很难读到大学。
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想想,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即使度不尽众生,能度一半也不错;即使度不到一半,能度四分之一也不错。假使连这个愿都不敢发,一个众生都度不了,这就不是菩萨行的根本。所以,要依苦谛来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其次是集谛。「集」就是集合过去的善业、恶业,乃至心当中的种种烦恼,这些能招感三界生死苦果。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集谛来发愿,就是要断烦恼。用什么来断烦恼?用戒定慧、用六波罗蜜……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断烦恼的。发了这个大愿,这念心就能产生力量,自然就能把烦恼降伏下去;假使没有发这个大愿,心就没有力量,烦恼一来,就被烦恼吞没、打败,最后就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愿心要广大。
再其次是道谛。「道」就是三十七助道品,乃至种种法门。就像医生要帮病人治病,必须懂得处方、脉理;想要度众生,也必须知道方法。菩萨向五明处学,第一是内明,第二是外明;外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声明。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必须懂得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要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
最后是灭谛。「灭」就是寂灭、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寂静。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无常,我们的心念也是无常,所以要归于寂灭这一念心,要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大愿。
究竟佛道在哪里?佛道有深有浅。以小乘而言,声闻四果、缘觉果都是佛道;以大乘而言,菩萨三贤十地也是佛道;而最高的佛道,就是如来。不论大乘、小乘,「佛道」都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要达到不生不灭,烦恼不生、本性不灭。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达到一念不生,当下就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每个人都做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乘大悲愿行 得疾至佛地
凡夫众生有种种不好的习气,都是由过去的坏习惯慢慢养成的,久而久之,愈来愈根深柢固,积习就成了结。就像衣服脏了,如果马上去洗,很快就能把脏污洗掉;如果始终没有洗这件衣服,由尘变成垢,由垢变成结,这时要洗干净就不容易了。
每个人都有一件宝衣,我们修行,就是要将宝衣上的灰尘、污垢洗掉;污垢洗掉了,宝衣自然显现,就能受用无穷。但这必须要有大愿力、要有恒心,才洗得掉。所以,修行必须要发大愿,以我们的行来满自己的愿。假使不发大愿,就没办法突破自己的烦恼、妄想、种种坏的习气;有了愿心,就能产生一种力量,过去的妄想、业障,就跟着我们的愿行转过来了。
这念心过去都是黑暗,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善念、都是光明;有了这些善法,功德马上就产生出来,光明现前,黑暗就破掉了,这样就是超越。
了解这些道理,我们的大愿就能落实。菩萨以誓愿持身,有了愿,就有方向;愿产生了力量,就不会退转。
我们用四弘誓愿,济度有情众生不再流转生死,而是流入涅槃。这念心安住在涅槃,就脱离了生死。所谓「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这念心常寂常照,达到寂灭的境界,就真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