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都攝 腳踏實地
文/普親精舍研經二禪修班學員 傳硯
最初接觸精舍時,在禪修班聽到住持法師開示:當下這一念心,清楚明白,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昏沉、沒有無記,就是佛性。起心即錯、動念乖真。當下非常震撼——原來佛法離我們這麼近!但是要做到卻不容易。
泯善惡 念即正
有一次,回山打七,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老婆心切地提示大眾,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不僅舉《六祖壇經》中「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偈子為證,更藉由唐代劉禹錫所著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明白指出,當下這念心不起善念、不起惡念,就是正念,就是真正閱讀《金剛經》。開山祖師活潑圓融的開示,令所有禪七學員歡喜踴躍,繼續精進地參究自心。
儘管在禪堂內法喜充滿,但解七後回到紅塵俗世,面對迎面而來的工作、家庭等種種生活壓力、八風境界,這念心早已隨境浮沉,完全無法作主……
過去,在精舍的禪修課程中,一次一次聽聞法師開示、講述心性的道理,自己只在文字義理上稍有理解,在事相上,這念心多半作不了主,總是任由煩惱習氣牽著跑。
一直到開山祖師示寂,才驚覺不能老是想依賴大善知識,修行必須腳踏實地,都攝六根。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說食不飽,看好自己的念頭,老老實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這時,不禁想到當年開山祖師的教導:堅住正念,隨順覺性。短短幾個字,道盡了修行最重要的功夫!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都要如此用功,不斷地向上提升,直到成佛。
聞思修 腳跟穩
於是反省自己,之所以作不了主,隨順習氣、隨境所轉,都是因為沒有真切體認、思惟佛所說的真理,沒有真正相信緣起性空、因緣果報以及佛性本具的真義,因此才會看不破、放不下,隨著外境團團轉。
若是真的對真理有所體會,當境界現前時,便能了解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也將隨著因緣散滅而去。因此,所有發生在自身的好事、壞事,都是過去、現在的造作,因緣具足便一一現在眼前,自然沒有什麼好洋洋得意、或是生氣懊惱。唯有深信因果、深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才能看到身邊每個人的佛性,真誠地以菩薩四攝法待人接物,創造改變未來的契機。
自己深刻體會到「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就是在生活裡具體落實堅住正念、隨順覺性的依據。若能隨時隨地照顧好念頭,收攝六根,就能時時保持正念。待人接物中,時時提起覺性,不隨順煩惱習氣,也不攀緣逐境;同時,不驕傲自大、不目中無人,相信人人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更要發起慈悲心,和光同塵,廣結善緣,利益大眾,將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反省檢討,慢慢增長福德與智慧。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世間種種猶如空花水月,放不下,就是隨業流轉,唯有佛法才是真實不虛。透過修行,自度自覺,才能離苦得樂,不虛此生。
開山祖師念念都是心繫眾生,為眾生創造廣集福德資糧的因緣。如今,我們更要頂戴奉行老和尚的教導,追隨住持和尚的腳步,守護道場、深化修行,接引更多人一起修行學佛,共同成就自利利他的菩提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