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本期主題: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







經云:「菩薩摩訶薩,入出往來心不迷謬,
恆時安住正念正知。」
正念猶如鎧甲,
守護三業,不令違犯;
覺性統帥,
八風現前,惺惺寂寂,
一念到底。

隨處作主 立處皆真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淨法師

  釋迦牟尼佛曾經在法華會上明示大眾,諸佛來此世間的一大事因緣,是為了令一切眾生都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什麼是佛之知見?即是眾生本具的佛性。

  古德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當我們對於本具的佛性,建立起正確的知見——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就能對佛法、對自己的佛性生起信心;進一步認識、契悟本心本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能開啟成佛作主的聖道之門。

不緣境 當下是

  我們本具的佛性在哪裡?古德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簡單來說,佛性就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這念心。既然人人佛性本具,為什麼我們沒有與諸佛如來相同的神通妙用,反而隨業流轉,在六道輪迴中沉淪不息,妄受諸苦?因為我們雖有本具的佛性,卻為妄想執著所障蔽,不能彰顯本有的靈明妙用。因此修行學佛就是捨妄歸真,把心中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轉化,回歸到這念清淨心。

  所謂「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不用向外乞求,只要直下承擔,安住在這念心上,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不起妄念,不落昏沉,也沒有無聊、無記,時時刻刻保持無念,便能與本具的清淨心相應。

  究竟什麼是無念?如何隨時隨地都保持無念?六祖惠能大師云:「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因此,無念並非像石頭般沒有覺知,而是這念心在動靜、閒忙、順逆、明暗等境界中,始終都能保持覺性存在,不隨外境妄起愛憎、取捨、自他種種分別。換句話說,二六時中都能夠讓覺性現前,不被煩惱妄想所左右,自然就可以契入這念無住、無相、無為的心性。

平常心 真道場

  禪宗祖師有云:「搬柴運水,無非妙用神通。」或云:「平常心是道。」直接了當告訴大眾,用功就是在日用當中,行住坐臥始終不離當念。所謂「一念不生真精進」,這念能知能覺的心,始終保持清楚、明白、作主,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常寂常照,就是真正的用功,也是真正的精進。

  過去,有學人向大珠慧海禪師請教如何修行、如何用功?禪師回答:「肚子餓了就吃飯,睏了就去睡覺。」學人聽了大為不解,認為一般人也是如此,若如此即是修行,又與世間人有何不同?

  慧海禪師進一步解釋,世間人吃飯時不肯專心吃飯,總是東想西想;睡覺的時候不好好睡,卻在心裡千般計較、思量,當然大不相同。我們若能效法祖師大德不攀緣六塵,時時刻刻安住在這念心上,自然不會被當前的境界所迷惑,如此一來,處處都是道場,十方皆是叢林。

  古德云:「參禪不即坐,工夫隨處做,運水與搬柴,供茶并送果。黃梅嘗負舂,東山曾執磨,作用盡真機,頭頭皆可悟。」只要我們深信佛性本具、人人皆可作佛的道理,朝著菩提涅槃大道努力,始終堅持在這念清淨心上用功,無論動靜閒忙,落實「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性」,站得住、站得長,一路到底。當因緣成熟,就能豁破無始劫的無明妄想,親證真如法身,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