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常寂照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祈法师
如何安住正念?如何降伏妄念?是古往今来,所有行者共同的修行课题。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于般若会上,以「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提纲挈领总答须菩提尊者,随后并详加说明、解释,进而开演成一部《金刚经》。
随着大法东来,由于送柴至客店,听到客人读诵《金刚经》,当下有所领悟的惠能,在客人的资助下,前往黄梅东禅寺参礼五祖弘忍禅师。日后,六祖惠能大师更蒙五祖弘忍大师开示《金刚经》法要,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豁然大悟,了知万法不离当前这念心。
「无住生心」即是正念现前,这念心清楚明白、寂然不动。当正念现前,妄念自然消除。菩萨行者的修行要诀,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清楚明白、作主,不住着在六尘境界上,于日用当中,远离三毒,勤修诸善,坚住正念,安住实相,如《华严经》云:「菩萨志乐常安住,正念坚固离痴惑,其心善软恒清凉,积集无边功德行。」
无住心 空三轮
《大智度论》提到:「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菩萨行者虽然发了菩提心,却未能如愿成就菩提道果,皆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未除。《圆觉经》中,世尊亦明白开示:「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所以菩萨行者既发无上菩提心,除了广修六度万行,更应依教奉行,于修善之际,正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落实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不执着众生。这念心一尘不染、寸丝不挂,方能成就无上菩提果。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菩萨行者了知五阴如梦幻,以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者皆悉本空──之知见,广行众善、利乐有情,圆满具足诸波罗蜜。
以布施波罗蜜为例,菩萨力行布施,不仅内财、外财尽皆施舍,又能以慈悲喜舍广施无畏,让众生远离怖畏、苦恼,进而观众生根机,为其演说诸佛妙善之法,普施法财,令得智慧,心开意解。而当中布施之人、受施对象,以及所布施的内财、外财、法财等,皆如朝露,了不可得。
智旭大师云:「忍即般若离四相,三施六度亦复然,是故应生无住心,利益一切如幻众。」菩萨行者以三轮体空的知见,行檀施、持净戒、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修般若,了达三事皆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自能与无住心相应。
惺惺寂 断无明
佛陀成道时即明示,一切众生皆有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之所以不能成就佛道,皆因众生心中的无明妄想。此后,如来于圆觉会上更直言:「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因此只要断除无明,我等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然而什么是无明?无明的体性又是如何?世尊明白指出,无明就是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无有真实体性,如梦如幻。但由于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执迷不悟,所以沉沦六趣,不得解脱。
菩萨行者果能不妄认,时时圆照本具清净心,不打妄想,不落昏沉,妄念不生,正念现前,念念清楚明白作主,即是随顺觉性。二六时中,如此蓦直行去,定能亲见本心,破除三惑,证得三智,具足三德,圆成无上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