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万法
文/普粮精舍夜间中级禅修班学员 传煦
当今社会乱象充斥,只论他人是非,不懂反省自我,心念始终焦躁不安,无法沉静。近年知见错误的网路留言,更牵动着社会大众的情绪,造成社会动荡,引发贪瞠痴,甚至因此造作杀盗淫等恶业,屡见不鲜;由不清净的思想发动行为,行为造成业力,招感的就是不良善的果报,然而心念是最大关键,因此,正本清源的方法就是净化人心。换句话说,修行即是要从起心动念处修。
净化自心 福乐具足
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唯有提起觉性,化除烦恼习气,才能安定身心,透过听经闻法、禅修静坐,端正知见,改变自己的心念。当心念净化了,幸福与快乐也随之而来。
二○一八年春季,耶鲁大学开设了「心理学与美好生活」(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课程,协助学生建立培养快乐的认知基础,辅以行为改变,包括养成良好习惯、不拖延耽搁、懂得感恩,以及增加人际互动等具体的改变作为,进而获得更快乐、更满意的生活。意外地,成为创校三百多年来最受欢迎的一门课。
课程当中,设计一连串的作业,从「去除不会让我们快乐的因素」、「每天深思十分钟」、「良善的人际互动」,到「每天记录值得感恩的人事物」等,都是在帮助学生创造正面的思想及行为,这正与佛法的修行知见相互呼应。
其中,借由避免把时间塞满、减少使用社群媒体、删去负面的社群媒体等「去除不会让我们快乐的因素」与「每天深思十分钟」。前者与佛法「修行是减号」的观念不谋而合,修行学佛即是以佛为学习的对象,透过反省检讨,修正、去除我们的烦恼习气,远离恶知识,净化身口意三业。后者则是养成每天静坐、深思十分钟的习惯,静下心来,让心更为清明,纵使遇到艰难障碍,也能迎刃而解,即是佛法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道理。
慈心平等 修善断恶
此外,「良善的人际互动」与「每天记录值得感恩的人事物」,贴近于佛法中慈悲平等与知恩、感恩、报恩的精神。在网路无国界、万里讯息瞬间回的e时代,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机,纵使家人或是比邻而坐的同事朋友,却各自低头滑着手机,沉浸在个人世界,造成人际疏离。因此,借由积极主动关怀他人、与人为善的人际互动,长养慈悲平等的胸襟,并且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上报四重恩──三宝、国家、父母与众生恩」,扭转我们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面对有情与无情众生,皆能以慈悲心、平等心对待,不正是利他自利的菩萨行吗?
儒家说:「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相同。薰修佛法之后才明白过去因粗心伤害他人,乃至于因为贪心、瞠心、痴心造作种种恶业而不自知。犹记得学佛前,被人责备一句,心中便起了瞠恨,以牙还牙方肯罢休;当时愚痴与轻慢,不了解外境是幻相,以假当真,天天与贪瞠痴三毒紧紧纠结在一起。唯有时时刻刻觉察、觉照,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明白诸法因缘生,当体即空,无有自性,了不可得,就能不生挂碍。
当我们了解心生万法,能善用这一念心,将所听闻的佛法真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以知恩、感恩、报恩的心面对一切,广积福慧资粮,方寸之间,必能自在、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