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正見--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禪宗祖師說:「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知見。修行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打坐?正確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就是正知見;反之,就是邪知邪見。
正見攝導 行路眼目
佛法裡有「八正道」,「正見」為八正道之首。見,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假使思想觀念有了偏差,修行就會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知見錯誤的人,愈修就愈離譜,愈走就離道愈遠,就像前面有懸崖絕壁,很快就要遭殃。以世間法來說,知見就是智慧。在社會上做人做事,有智慧的人處處得力,沒有智慧的人即使拚命去闖,可能還會大禍臨頭。
有些人發心出家修行,很快就能道業成就;有些人修了一輩子,卻連道的氣氛都沒有,更不用說見道、證道。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知見有正、有邪,知見正確的人,皈依三寶如法修行,很快就能增長福報,得到三寶的慈光加被;知見不正確的人,不但不能消除業障,反而處處都是障礙。
例如有些人雖然受了三皈依,但對於為什麼要受三皈依、皈依的意義是什麼,並不了解。以為皈依三寶以後,就會事事如意,結果每天還是迷迷糊糊,起貪、瞋、癡,造殺、盜、淫,以為受了三皈就有了保障,可以橫行無阻。這樣的發心就不是正確的發心,而是有條件地來受三皈依,目的還是離不開財、色、名、食、睡。用這樣的知見來信佛、學佛,最後不但得不到好處,一樣會因為造惡業而招罪過。而真正發心皈依的人,誠心信奉三寶,進一步落實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但修福,而且修慧,具有正知正見,自然學業、事業、道業就能有所成就。
所以,無論出家或在家,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見。假使不了解佛法的道理,只是盲目地信仰,聽從一些錯誤的知見,以為這就是佛法,結果離道愈來愈遠,就會斷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甚至墮入惡道。
應病與藥 盡諸有漏
佛陀度化眾生,都是從因上教導大眾要知因識果,要消業、轉業。現在種什麼因,將來一定感什麼果。如果種了惡因,等到惡業果熟,果報現前時,再想改變,就很困難了。
每個修行人都知道要了生死,究竟什麼是生死?一般人以為從母親肚子裡生出來是生,一口氣不來、兩腿一伸就是死,這種生死已是定業,誰也救不了。真正要了生死,必須從因上來了,把生死的因找出來。什麼是生死的因?就是我們的煩惱;從因上來斷煩惱、轉煩惱,才有可能了生死。
煩惱是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疾病,佛是大醫王,知道眾生身心的病,應病與藥,開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個煩惱。例如,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數息觀對治散亂。假使這一世身體不好或運氣不好,就要多行善,要反省檢討、慚愧懺悔,要淨心、定心、明心,要保持正念,從這些方向來努力,心清淨了,身體自然健康,福報也會增長,運氣自然而然就轉過來了,煩惱自然就除滅了。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法門、方便法門。對治什麼?用來對治自己的妄想心、煩惱心。我們的心當中有很多病,必須吃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藥,大家要了解;用念佛、誦經、持咒、參禪、打坐這些藥,來治我們心當中的病。
我們心中有哪些病呢?綜合起來,就是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修行第一步,就是要把六個根本煩惱治好。所以,檢討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癡心?有沒有慢心?有沒有疑心?有沒有邪見?有就是「凡」,沒有就是「聖」。依煩惱漏盡的程度,又有種種差別,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這是就聲聞的果位來講。菩薩也是一樣的,所謂「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現」,有三賢十地的差別。
對這些佛法的道理,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的懷疑;懷疑了,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做事就沒有力量,沒有力量要如何修行呢?所以要有信心,才能產生力量。信要有正信,不能邪信。什麼是邪信?你看強盜土匪、綁架勒索的罪犯,他也有一套理論,但他的知見觀念已經偏掉了,他對這個偏掉的觀念有信心,所以敢去做;結果做了,就是死路一條。
古德四處行腳,參訪善知識,目的就是要端正自己的知見。什麼知見?佛在哪裡?心在哪裡?道在哪裡?要認識清楚,這就是端正知見。所以,古德云:「未悟之前如喪考妣」,什麼意思?「考妣」就是自己的父母。沒有悟到這念心,不知道佛在哪裡、道在哪裡,要怎麼去修道呢?就好像父母死了一樣傷心。
「悟了以後又如喪考妣」,悟了以後,又好像父母死了一樣,這麼悲傷、這麼著急。為什麼呢?因為尚未解脫。《華嚴經》說「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悟到這念心不用向外求,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要直下承擔。從過去到現在,這念心裡面都是垃圾、渾水,現在明白道理了,就要把垃圾化掉,化腐朽為神奇;把濁水、泥沙沉下去,這樣清水自然就現前;這就是無上乘,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每個人的際遇不一樣,有家庭、有兒女、有事業、有學業、有應酬、有權、有位……很多事情糾纏不清,沒辦法放下。沒辦法放下,就要承擔,在家修菩薩行,要提得起、放得下。擔起來,就是有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是在世間,就像手握起來就是拳頭,一張開就是手掌;翻過來手心、翻過去手背,都是同樣一隻手,就是這麼簡單。想得通,煩惱就變成菩提,這些都在我們一念之間,這就是最上乘的佛法。
所以,我們要「請轉法輪」,要勸請諸佛菩薩、天下的大善知識、善知識,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無論是弘揚漸修法門、頓悟法門,都是轉法輪。法輪,顧名思義,一個是「法」、一個是「輪」。輪,有運載義、摧碾義。用這個法來摧毀人我的執著,摧毀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把我們的煩惱轉過來,轉識成智。
安住正見 解脫境界
《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也是講心法。三綱領,就等於佛法所說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學》云:「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在明明德」?明白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這個性德。「在親民」,要把這些好的道理布施、勸導他人,使大家都有正確的知見、正確的行為。「在止於至善」,不但自己落實,達到最高的標準,也要教化眾生達到最高的標準。以佛法來說,就稱之為覺滿。所以,儒家和佛教的道理是相通的。
《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就是要把我們的知見放正。知見是很重要的,假使知見不正,講出來的話都是邪的,所以先要淨化我們的知見。
怎麼樣才能「致知」?「致知在格物」,「物」就是物欲,指心當中的煩惱無明、財、色、名、食、睡。我們在禪堂裡面就是格物,要沉澱這一念心,要把心當中的垃圾化掉。所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最後就達到大同世界、人間淨土了。
所以,禪是最高的智慧,最徹底的知見,最穩當的行為。我們很有福氣能夠生在這個時代、這個環境,知道為賢、為聖的道理,知道怎麼樣才能超越物質生活,怎麼樣才能解脫煩惱,怎麼樣才能淨心、定心,這些都要靠我們的智慧、禪定和返照的功夫。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不明白道理的人,拚命向外求,求生西方、求生淨土,不了解這念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不用另外去找。師父說法的這念心,只有師父知道;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也只有諸位自己才能知道、才能安住,這就是無上密印、這就是無上大菩提;能夠契悟無上菩提,就能成就無上菩提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