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丛林道场将〈普贤十大愿〉列入早课,「礼敬诸佛」更居〈普贤十大愿〉之首,原因为何?古德云:「礼属身业折慢幢,敬属意业敬心田。」尽管一切众生佛性本具,但仍有骄慢之心,必须藉由礼佛来降伏。因此,每日清晨于早课中,发〈普贤十大愿〉,虔敬学习诸佛菩萨以愿导行的精神,以身礼佛、口发愿、清净意根,展开光明的一天。
修己敬 安众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要保有恭敬心并不容易。古人云:「亲则生狎,近则不逊。」对于身旁亲近、熟悉的人,若没有细心观照言行,很容易心生轻慢,忘失礼节,忽略了该有的分际与尊重,嫌隙与纷争便相继而起。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也说过:“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亲近生狭侮)”,因此,如何培养恭敬心,尊重他人,实为人生的重要课题。
儒家首重礼的实践,即是透过礼仪培养恭敬心。有一回,子路请示孔子如何成为君子,孔子教以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子路追问:「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回答:「修养自己,进而让大众都得到安乐。」
从佛法的角度而言,即是化除心中的我执、我慢,销融自他的分别与对立,俗谛圆融,人与人的相处自然和乐融融。进一步,深信蜎飞蠕动皆有佛性,皆是未来佛,发自内心恭敬诸佛圣贤、父母师长,乃至于同侪、晚辈与一切有情,自然随所住处常安乐。
在精舍,一对人人称赞、学佛十多年的模范夫妻,与学员分享家人相处之道无他,就是落实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的精神,将禅修班所学的用出来,经常提醒自己是修行人,学着看对方的佛性,不看习气;如果自己的作为让家人起烦恼时,先起惭愧心,并反省改进,化解心结。这样的身教,使得一双子女也陆续踏进精舍禅修、学佛,成就和合快乐的佛化家庭。
心诚敬 证真道
《杂宝藏经》中,佛陀开示了眼施、和颜悦色施、言辞施、身施、心施、床座施、房舍施等七种布施因缘。日常待人接物中,我们藉由广修布施:施以善意的眼神、口说柔软语,常称赞、鼓励他人,以及和颜悦色的待人处世态度,不仅进退合宜,圆融的俗谛也令人心生欢喜,更是落实礼敬诸佛之理。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对于三宝、父母师长承迎礼拜,藉由身体力行以示恭敬,是一种身施;做到事上身、口的恭敬,还要观照是否以「善心和善,深生供养」之心落实心施;而床座施、房舍施,是为三宝、父母师长敷座、让座、供养屋宅,乃至布施座位给老弱妇孺。更深层的布施,则是放下个人的想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体解彼此的差异。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曾指导弟子如何在精舍发心:「在精舍,看到每个人都去跟他们讲讲话,精舍就可以带得好。」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尊重、肯定每一位学员的发心,更是落实佛陀广修布施的教诲。
经云:「若欲得觐见,无量诸世尊,应生恭敬心,深求正真道。」在日用中落实礼敬诸佛之理,除了培养恭敬心,更要进一步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做到无有能礼之人、所礼之对象,最后能所一如,契入人人本具的觉性,即是礼敬自性佛,亦是礼佛的最高境界──实相平等礼。如此,即是时时刻刻保持觉性存在,心清楚明白,不打妄想,体现「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的真义,正是学佛者安身立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