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本期主題:日新又新的光明人生







「改過一法,是聖賢獨步工夫,
層層剝換,不登峰造極不已。」
藉由反躬自省,常思己行,
錯即悔,過則改,
自能脫胎換骨,與日俱新!


光明人生 從心開始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祈法師

  
  
  《大般涅槃經》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自己幼時常見家中長輩飲酒成習,雖無大醉,但不可一日無酒,那時心想,飲酒應該是長大成人的表徵吧。大學時期,偶有聚會小酌,總是歡喜接受,後經法師循循善誘,方才明白飲酒之過患,至心懺悔自己過往的愚癡,並發心受持五戒,不再飲酒。

迷途知返遠醉夢

  遺憾的是,父親早已酗酒成習,戒除甚難,且造成肝臟硬化,三年後,父親終因肝癌往生。當時的自己不禁慨嘆「醉夢人生」之荒唐,深感佛法覺悟之可貴;更慶幸的是,由於善知識的引導,讓自己從此醒悟,藉由慚愧懺悔,遠離顛倒,揮別癡醉的過往,走向清明的菩提大道。

  人生在世,誰無過失?《大智度論》提到,文殊菩薩過去生為勝意比丘,曾因瞋心大起,毀謗喜根菩薩比丘,最後身墮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而《妙法蓮華經》中也記載,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在過去最初威音王佛像法時期,以瞋恚罵詈、輕賤常不輕菩薩的緣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之中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由此可知「聖人也有過去,囚犯也有未來」,諸佛菩薩在未成就道果之前,也曾經因一時無明覆心,鑄下大錯,關鍵就在於當下能夠發自內心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改過自新,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就能從「心」出發,步步邁向光明,同時依循佛法的正知正見,廣集福慧資糧,最終圓成佛道。

  釋迦牟尼佛時代,摩羯陀國阿闍世王由於受到提婆達多的唆使,迫害父親頻婆娑羅王,使父親卒於獄中,他也因此造了五逆重罪,遍體生瘡,疼痛無比,即使當時的神醫耆婆也無法醫治。

  所幸阿闍世王能生重悔,心懷慚愧,又聞善知識耆婆轉述佛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因此阿闍世王以僅有的氣力,前往佛所,至誠發露己罪,慚愧懺悔。

  慈悲的佛陀先入月愛三昧,放大光明除其身苦,後又為阿闍世王開示一切諸法性相無常,使其心開意解;阿闍世王也在當下,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此護持佛法不遺餘力。

  當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阿闍世王起塔供養佛陀舍利,又竭力護持迦葉尊者等五百位阿羅漢,於七葉窟結集經典。阿闍世王以實際行動履踐懺悔真義,實是有慚有愧,作已懺悔,不復再犯的菩薩行者。

悟罪無生心皎潔

  古德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如果犯了錯,應當學習阿闍世王勇於認錯,生重慚愧心,於佛前至心燒香禮拜,將所犯過失一一發露,並且誦讀大乘經典,進一步觀罪性空,契入無生,即是最真實的懺悔。

  昔日,僧璨法師初見二祖慧可大師之際,懇求二祖為其懺罪,二祖對他說:「將罪來,與汝懺。」僧璨大師正念觀照後回答:「覓罪不可得。」二祖即說道:「與汝懺罪竟」。

  當行者以慧觀了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覓罪了不可得,與真空實相相應,即是最究竟的懺悔,也覓得人人本具的清淨覺性。因此,藉由時時回到當下,提起覺性,從心出發,光明法界盡在眼前!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