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本期主题:日新又新的光明人生







“改过一法,是圣贤独步工夫,
层层剥换,不登峰造极不已。”
藉由反躬自省,常思己行,
错即悔,过则改,
自能脱胎换骨,与日俱新!


光明人生 从心开始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祈法师

  
  
  《大般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自己幼时常见家中长辈饮酒成习,虽无大醉,但不可一日无酒,那时心想,饮酒应该是长大成人的表征吧。大学时期,偶有聚会小酌,总是欢喜接受,后经法师循循善诱,方才明白饮酒之过患,至心忏悔自己过往的愚痴,并发心受持五戒,不再饮酒。

迷途知返远醉梦

  遗憾的是,父亲早已酗酒成习,戒除甚难,且造成肝脏硬化,三年后,父亲终因肝癌往生。当时的自己不禁慨叹“醉梦人生”之荒唐,深感佛法觉悟之可贵;更庆幸的是,由于善知识的引导,让自己从此醒悟,藉由惭愧忏悔,远离颠倒,挥别痴醉的过往,走向清明的菩提大道。

  人生在世,谁无过失?《大智度论》提到,文殊菩萨过去生为胜意比丘,曾因瞋心大起,毁谤喜根菩萨比丘,最后身堕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而《妙法莲华经》中也记载,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在过去最初威音王佛像法时期,以瞋恚骂詈、轻贱常不轻菩萨的缘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之中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由此可知“圣人也有过去,囚犯也有未来”,诸佛菩萨在未成就道果之前,也曾经因一时无明覆心,铸下大错,关键就在于当下能够发自内心检讨反省、惭愧忏悔、改过自新,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就能从“心”出发,步步迈向光明,同时依循佛法的正知正见,广集福慧资粮,最终圆成佛道。

  释迦牟尼佛时代,摩羯陀国阿阇世王由于受到提婆达多的唆使,迫害父亲频婆娑罗王,使父亲卒于狱中,他也因此造了五逆重罪,遍体生疮,疼痛无比,即使当时的神医耆婆也无法医治。

  所幸阿阇世王能生重悔,心怀惭愧,又闻善知识耆婆转述佛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因此阿阇世王以仅有的气力,前往佛所,至诚发露己罪,惭愧忏悔。

  慈悲的佛陀先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除其身苦,后又为阿阇世王开示一切诸法性相无常,使其心开意解;阿阇世王也在当下,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自此护持佛法不遗余力。

  当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阿阇世王起塔供养佛陀舍利,又竭力护持迦叶尊者等五百位阿罗汉,于七叶窟结集经典。阿阇世王以实际行动履践忏悔真义,实是有惭有愧,作已忏悔,不复再犯的菩萨行者。

悟罪无生心皎洁

  古德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如果犯了错,应当学习阿阇世王勇于认错,生重惭愧心,于佛前至心烧香礼拜,将所犯过失一一发露,并且诵读大乘经典,进一步观罪性空,契入无生,即是最真实的忏悔。

  昔日,僧璨法师初见二祖慧可大师之际,恳求二祖为其忏罪,二祖对他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大师正念观照后回答:“觅罪不可得。”二祖即说道:“与汝忏罪竟”。

  当行者以慧观了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觅罪了不可得,与真空实相相应,即是最究竟的忏悔,也觅得人人本具的清净觉性。因此,藉由时时回到当下,提起觉性,从心出发,光明法界尽在眼前!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