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本期主题:净戒庄严 福德自来







经云:“持戒之人,种种妙乐无愿不得。”
受持净戒,蠲除无明染习,
增长善根,净化心灵;
戒如大宝树根,成就枝叶华实,
福慧人生,不求自来!


清净戒香--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修行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从持戒着手。小乘讲戒、定、慧,大乘六波罗蜜中亦有持戒波罗蜜,《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论大、小乘,都是以戒为根本。

会相归性明宗旨

  戒,有小乘戒、有大乘戒。由持戒而归体,目的是归于戒体。戒体,就是指当前这念没有生灭的心。禅宗直截了当,在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地方去修,时时刻刻返观这念心,不住在两边,一起了恶念,当下就返照,这就是最高的戒法。

  有些人认为禅宗不持戒、不重视戒法,这是错误的观念。禅宗祖师云:“参禅第一,持戒为先。”参禅的目的是在破除执着,达到明心见性,而首要条件,就是要持戒清净,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就是戒。持戒不清净,三昧、正定就不容易现前;即使得到了定,也不是正定。大乘讲这一念心,即戒、即定、即慧;小乘则是戒、定、慧,依次第修持,所以不论大、小乘,持戒都是修行中一门重要的课题。明白这个道理,就了解禅宗是从起心动念处去持戒,心不犯,身、口自然就不犯。

  持戒可分为事上持戒及心上持戒。什么是事上持戒?例如,口说错话、身做错事,就要惭愧、忏悔。把心靠在戒法上,使心不散乱、不颠倒,藉由持戒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与空性相应,契悟戒体,就是无为法。所以,事上持戒清净,理就现前。

  什么是心上持戒?念头一动,马上就能觉察、觉照、觉悟。禅宗就是在这念心性上持戒,只要念头一动,马上就照破,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以后,这念心要时时安住在实相。所以,“万法归宗”无论是禅、净、密、律、教,统统都要归于这念心体、戒体。

三乘道果戒为基

  为什么要持戒呢?由于我们有烦恼、有妄想,所以用持戒的方法,透过一条条的戒法,把心归到一个定点,时时刻刻保持心的清净,就是持心戒;保持口业清净,就是持口戒;保持身业清净,就是持身戒。先从事上用功,然后入理,契悟戒体,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最后“持而无持”,由持戒达到能所俱空──没有能修、所修,没有能持、所持,这样就能得到解脱。

  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想要启发这念清净的智慧,就必须要修定。想要修定,就必须持戒;假使持戒不清净,即使得到定了,也不是正定,而是邪定。得到这种邪定,虽然也有感应、神通,但是,因为有邪知邪见,将来就要堕落。

  佛法以戒为根本,戒又称为“别解脱”──每持一条戒,就能得到一种解脱;一条一条地持守清净,烦恼就一分一分地断除。持戒清净,同时又修定、修慧,这念心具足戒定慧,不必等到来世,当下就能解脱。相反地,持戒不清净,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不清净。身、口、意不清净,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死。所以,戒如渡海浮囊,持戒清净就能渡生死之流,成道证果。

  佛法当中最根本的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无论是在家众、出家众,都是以五戒为根本。古人说:“道在红尘闹市修,全凭五戒作根由,杀生戒除慈心大,不贪财物廉洁优,见色不贪性清净,荤酒永断性长流,欲学长舌莫妄语,成佛不须出世求。”要想修行成佛,必须以五戒为根本。如果连五戒都做不到,其他的戒都不容易遵守,就像建高楼大厦一样,五戒就是最下面的地基。地基打好了,自然就能建得很稳固。所以,五戒是最根本的。经常用五戒、十善来返照,进一步由戒法、戒相回归戒体,这就是无上戒。依照这个方法用功修行,就是一条菩提大道,就是真正的持戒,就能得解脱,乃至成道证果。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