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零回家
文/普安精舍护法会督导 传尊
在团体中,由于每个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教育程度与社会历练也不同,价值观、做法、处世应对各异,唯有透过包容与尊重,才能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世间的修养,也是出世间的修行!
在大学任教多年,过去总认为学生要听我的,并把自己过去惯用的模式,硬生生的套入学生的身上。慢慢的,了解到时代在变,因缘不同,应当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佛法智慧,修正自我、恒顺众生,更要肯定新世代的多元创意,以及运用新科技的学习力。
随缘任运 知进知退
事实上,诸法无我,师生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所以,老师不必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师长在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虽然是先行者,但是诸行无常,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人师者如果不精进向前,有朝一日,也可能为时代洪流所淹没,而学生更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如台语谚语所云:“有状元学生,无状元老师”,不会有永远的领先者,也没有永久的落后者。
以往,完美主义的我,每当同学的表现不符期待时,总是苛责多、鼓励少,单向的只看到同学的不是。随着在禅修班薰修,自己的觉察力提升了,渐渐的,懂得自我反省、检讨改进,明白古德“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于是,试着把学生的反应当做一面镜子,于教学互动中,把握揽镜返照的时机,同时,学习落实菩萨法门的同事摄,将心比心,多一点包容,多些体谅,多点了解。当自己付出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发现有些情形不全然是表面所见,或是如同心中想像的那样,师生关系也因此和乐融融!
此外,过去经常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同学理应全盘接受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听不懂是学生的问题,同学自身应该想办法解决。因为修行学佛,在师父们的循循善诱中,自己获益匪浅,也察觉到应该检视自己的教授内容,是否太过艰涩?教法能否与时俱进,深入浅出引导同学?而授课的速度及语调是否不疾不徐、抑扬顿挫?上课前,自己是否准备充分?进而设身处地反问:假如是我,能够接受目前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吗?
当自己发现了问题,更加用心备课,而课程进行中,留心同学的反应,并适时调整,不仅课堂上气氛变好了,师生的互动良善,同学的学习效果也随之提升,同时,倍增个人的教书乐趣及成就感,真是始料未及的双赢结果。
依循中道 圆彰万善
尽管学生在课堂上低头滑手机,及意兴阑珊的学习心态颇为普遍,但是,自己还是会因此情绪受到影响,感到泄气,甚至作不了主。记得曾经因为同学有所违逆,一时失去理智,怒颜相向,结果该学期的期末教学评量,是教书以来的最低点,不但伤了师生情谊,而原本用意良善的真诚与热心,也因此付诸流水!
自己反省检讨之后,调整心态与做法,一开学便与同学约法三章:不用手机、不做他事、不随地丢垃圾。即便到了期中,自己也能够不随境转,纵然同学再犯,也是柔和对应,善意规劝,还是能达到些许效果,从中体会到课堂也是磨炼的道场,正好藉事练心,学习因材施教、运用善巧方便。否则,伤了和气,结下恶缘,伤己伤人,两败俱伤,何苦来哉!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不能就此影响个人的教学热诚,这是教育的良知。也期许自我不仅是经师、人师,更要成为时时秉持中道,落实万善圆彰,利己利他的菩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