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18 期 |
|
本期主題:以願導行 回向菩提
|
|
願力不思議
文/普憲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寂 修行學佛就是要透過發願確立方向,如果沒有願力,在朝著目標前進時,遇到困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因此,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藉由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時時提醒自己,為了成就佛道,度化眾生,必須斷除無邊煩惱,同時,學習無量法門,圓滿菩薩願行。 誓願宏深 逆來順受 不僅如此,四弘誓願更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如來、諸大菩薩上求下化的共同誓願。儘管佛佛道同,然而由於每個人的願心不同,佛菩薩還是有各個不同的誓願,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發了五百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是十二大願、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行、地藏菩薩發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觀世音菩薩則是發願聞聲救苦,恆以大慈大悲,救濟眾生,利益有情。 過去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有一世為忍辱仙人,因為歌利王的誤解,遭受割截手足,忍辱仙人非但不起瞋心,更以慈忍心發大誓願,未來成就佛道,首先將度化歌利王;歷經長時間的修行,當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成道後,第一位聞法證果的憍陳如比丘,便是當時的歌利王,釋尊以實際行動圓滿昔日的悲願。而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高齡一百一十二歲時,在雲門事變中因被誤會而遭軍警毒打,不僅神情安然不動,也不改度眾的悲心。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三十年來,不畏年邁,以無私無我的精神,帶領四眾弟子創建中台禪寺、海內外成立一百零八家精舍,年年舉辦禪七,推動禪修不遺餘力,諄諄教導我們落實福德、教理、禪定三環一體的修行理念,都是源自於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心悲願。 從佛陀、歷代高僧大德到開山祖師,都有如此堅定懇切成就佛道的願心,再大的磨難和阻礙,都不改變行菩薩道的廣大志願,以饒益有情、救拔眾生苦難為己任,這樣無有窮盡的願力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和跟隨。 聖賢為導 亦步亦趨 拜佛已二十幾年,直到五年前才有因緣來到精舍聽經聞法,隨著佛法入心,察覺到以前的我,習氣很重,也不懂得覺察、覺照。經由師父的教導,體會到人生無常,深深覺得修行之路刻不容緩,也領會到生命的價值,在於跟隨師父們的悲願與弘法腳步,拯救人心,端正眾生的知見,當愈多人擁有正確的知見觀念,這個世界就能更加美好。 然而自己是個意志力薄弱的人,很多事情不敢直下承擔,諸如冬天怕冷,不敢報名禪七;怕體力不好,無法承擔坡務,多年不敢回山護七;不敢學梵唄,因為擔心無法勝任;容易緊張,不敢擔任心燈;怕被人拒絕,不敢跟眾生廣結善緣等等。直到看了高僧傳,深深被祖師大德不畏困境,堅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行所感動,加上師父的引導,以及不斷薰修佛法,因此,觀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我開始挑戰自己,發現內心的恐懼,源自於妄想與沒有發願,所以,很容易就會退失菩提心。前一陣子,也鼓起勇氣回山護持住持禪修,自己很歡喜,不畏勞累,身心輕安;收坡後,都會到鹿野園開山祖師紀念塔前,恭敬虔誠頂禮、繞塔,更發了大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生生世世出家修行,實踐菩薩道。 有願就有力,身為三寶弟子,如果能盡自己最大的願心,跟隨大善知識的腳步,引領眾生親近正法,由黑暗走向光明,世界一定更為光明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