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218 期 |
|
本期主題:以願導行 回向菩提
|
|
回己之心 入佛法界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髦法師 茫茫生死大海,智如舟航,能度一切苦厄;願如引擎,使我們一切行為充滿動力;而回向如同指南針,提醒我們修戒、修定、修慧,乃至於廣修六度萬行等所有作為最終的目的何在,適時地引領我們修正方向,直趣菩提涅槃,邁向成佛大道。 回己善法 趣向菩提 「回向」在佛法修學中,是極為重要的法門之一。《大乘義章》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在修行學佛的過程中,經由佛法的薰陶,慢慢的了解到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必須有所改變,方能突破現狀,因此,學習付諸行動,斷惡修善,廣集福慧資糧。 然而修行並非一蹴可幾,初初開始,或是信心不足,抑或對於佛法的真理未能全然理解,無法肯定、踏實地直趨目標,途中難免遭遇挫折、逆境,心生畏怯,或有懈倦、怠惰,乃至退轉之際,此時,透過發願,找回修行源源不斷的原動力;進一步廣為回向,更能堅定成就聖道是菩薩行者的終極志向,也讓成佛大道近在咫尺,令我們自始至終不忘初心。 佛法圓具事理因果,並非只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可以讓行者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真理。當我們開始對佛法的道理,有一絲體會與領悟時,這還只是理上的初步理解,屬於聞慧、解悟而已,進一步必須藉由事相上的磨鍊,磨除我們的煩惱習氣,藉此試驗自己對於相應的法理,是否真正入心,而非僅止於意識上的思辨。藉此讓佛法的真理,真實地融入衣食住行、舉手投足之間。 因此,由理到事,可說是實踐佛法的第一步,在聽經聞法的當下,思惟真理,於日用中,將佛法的真諦從自心起觀照,進而帶動身口意三業,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善語不說、身無善行不做,廣行菩薩道,直到心口相應,事理合一,成就「修慧」,才是真正的證悟。 念茲在茲 行願成滿 修行是一條長遠的路,在修行的歷程中,事相上的努力是最初的入手處。從發心中,察覺自己的不足,由學習中修正自我;所謂「做一分,得一分」,在有為法、生滅法所做、所得中,如果能夠時時刻刻返照自心,提醒自己藉事練心,在變化無常的世事中,便能領悟更深一層的心境,洞察每一件事背後含藏的真理意義。因此,行者藉由回向法門來自我提醒,將這一切所修的福德資糧予以提升,回事向理,輾轉殊勝,同時,念茲在茲,修行最終的目的在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經云:「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十大願中,普賢菩薩即是以廣大願心,將纖毫之善乃至所有功德普皆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不僅能成熟一切眾生,更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普賢菩薩的諸行願海。 佛法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回向是大乘菩薩的修持法門,讓佛弟子學習發起廣大願心,回向無量無邊的法界眾生,令行者既能免離貪著善法、耽樂小果、得少為足的障礙,更令心量寬廣如虛空,秉持大乘菩薩的精神,不獨為己,更須利他,從有為法提升至無為法,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終至事理圓融,將一切功德回向法界,普願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入佛法界,同圓種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