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本期主题:以愿导行 回向菩提







“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心,引领我们广修众善,进趣菩提。
生命,因愿行而熠熠生辉;
人生,因此希望无穷。


回己之心 入佛法界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髦法师

  茫茫生死大海,智如舟航,能度一切苦厄;愿如引擎,使我们一切行为充满动力;而回向如同指南针,提醒我们修戒、修定、修慧,乃至于广修六度万行等所有作为最终的目的何在,适时地引领我们修正方向,直趣菩提涅槃,迈向成佛大道。

回己善法 趣向菩提

  “回向”在佛法修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法门之一。《大乘义章》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在修行学佛的过程中,经由佛法的薰陶,慢慢的了解到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必须有所改变,方能突破现状,因此,学习付诸行动,断恶修善,广集福慧资粮。

  然而修行并非一蹴可几,初初开始,或是信心不足,抑或对于佛法的真理未能全然理解,无法肯定、踏实地直趋目标,途中难免遭遇挫折、逆境,心生畏怯,或有懈倦、怠惰,乃至退转之际,此时,透过发愿,找回修行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进一步广为回向,更能坚定成就圣道是菩萨行者的终极志向,也让成佛大道近在咫尺,令我们自始至终不忘初心。

  佛法圆具事理因果,并非只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让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真理。当我们开始对佛法的道理,有一丝体会与领悟时,这还只是理上的初步理解,属于闻慧、解悟而已,进一步必须藉由事相上的磨炼,磨除我们的烦恼习气,藉此试验自己对于相应的法理,是否真正入心,而非仅止于意识上的思辨。藉此让佛法的真理,真实地融入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之间。

  因此,由理到事,可说是实践佛法的第一步,在听经闻法的当下,思惟真理,于日用中,将佛法的真谛从自心起观照,进而带动身口意三业,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语不说、身无善行不做,广行菩萨道,直到心口相应,事理合一,成就“修慧”,才是真正的证悟。

念兹在兹 行愿成满

  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在修行的历程中,事相上的努力是最初的入手处。从发心中,察觉自己的不足,由学习中修正自我;所谓“做一分,得一分”,在有为法、生灭法所做、所得中,如果能够时时刻刻返照自心,提醒自己藉事练心,在变化无常的世事中,便能领悟更深一层的心境,洞察每一件事背后含藏的真理意义。因此,行者藉由回向法门来自我提醒,将这一切所修的福德资粮予以提升,回事向理,辗转殊胜,同时,念兹在兹,修行最终的目的在超凡入圣、了脱生死。

  经云:“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十大愿中,普贤菩萨即是以广大愿心,将纤毫之善乃至所有功德普皆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不仅能成熟一切众生,更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普贤菩萨的诸行愿海。

  佛法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回向是大乘菩萨的修持法门,让佛弟子学习发起广大愿心,回向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令行者既能免离贪着善法、耽乐小果、得少为足的障碍,更令心量宽广如虚空,秉持大乘菩萨的精神,不独为己,更须利他,从有为法提升至无为法,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终至事理圆融,将一切功德回向法界,普愿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入佛法界,同圆种智。
 






单元首页